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个朝代因为外族的侵略而灭亡,而这些侵略都是在朝代内部争斗的时候爆发的,也正是这种内忧外患之下,朝代才会灭亡。
在东汉末期,各大诸侯势力纷争不断,东汉皇族势力逐渐衰弱,汉献帝又成了一个傀儡,按照道理来说,这种情况下,正是外敌入侵中原的好机会。
可是从历史上来看,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敌人,哪怕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也没有任何的敌人,可是到了西晋时代,这个时代却出现了一个与中原帝国开战的国家,这是为什么?
张辽大败北方异族乌桓
三国演义之前,“孙曹刘”三分天下,各据一方,曹操的疆域基本都在北疆,因此面对的敌人也就是北疆以外的“异族”。
在此期间,北方有匈奴、乌桓和鲜卑三个民族,三个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境况。
首先,匈奴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直到一百多年后,也就是东汉末年,匈奴还没有恢复元气。
而此时的东汉,纵然国力并不算太强,但也绝对能够打得过匈奴,更何况北方征伐,历来都是大汉王朝的“优良传统”。
而乌桓,则是在东汉末年,有一支军队投靠了大汉,之后便成为了大汉的臣子,负责边关的防务,直到汉灵帝时,张纯与张举起兵造反。
公孙瓒在河北时,曾多次与乌桓军交战,双方水火不容,后来袁绍征讨公孙瓒,乌桓出兵支援,自此,乌桓与袁绍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捆绑”的关系。
只是后来袁绍败于官渡,随后又因病去世,使得乌桓再无依仗,在曹操张辽的带领下,于白狼山上大败,十几万人全部归降,自此之后,再无人敢对他的家族造成任何威胁。
总之,乌桓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那个时代,他们只是一个相对弱小的种族。
张辽击败乌桓之后,乌桓一族已经完全失去了与中原各大势力对抗的力量,反而随着乌桓一族的不断融合,逐渐从历史上消亡。
至于鲜卑人,更是被曹操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再也不敢觊觎中原了。因此,在东汉末期,北疆诸国之所以没有来犯中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曹操以及他手下的一群猛将。
蜀汉西凉平定西南异族
说完了曹操的北边,我们再来说说刘备的西边,在汉末时,西南方以羌族、蛮族为主,他们与汉王朝之间也有不少战争。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再加上汉王朝日渐衰落,也就不会像是匈奴一样,遭受到太大的打击。
西域之乱,除刘备和蜀汉之功外,与西凉马家也有很大关系。
刘备坐拥蜀地,虽占地利,却也需提防外敌入侵,为此,蜀汉曾数次与外敌谈判,虽进展缓慢,却也颇有成效。
就拿诸葛亮和孟获这件事来说,其实就是蜀汉和外域的一场战争,其中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记载,不过史书上却不是这么写的,毕竟孟获最终还是投靠了蜀汉,而且还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御史。
孟获是外来者的头目,他的投降就是外来者的投降,从那以后,外来者在诸葛亮死后,就再也没有兴风作浪。
除了蜀汉之外,马家在平定西域异族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西凉的军队,南有蛮人,北有羌人,占据了一条绵延数千里的边境线,是抵御异族入侵的中流砥柱。
东吴平定沿海异族山越
而东南方,则是东吴最大的敌人,是山越人。这些人,大部分都聚集在海岸线上,是东吴最大的威胁。
山越人与匈奴人不同,他们是从秦开始,就与汉族融为一体,在东汉后期,山越人与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还有一些汉人,为了逃避税收,躲在深山老林中。
孙氏在江东站稳脚跟之后,山越国就成了孙吴最大的威胁,与吴欢一般,山越国也与袁氏结盟,向其他国家宣战。在一九九八年的时候,袁术曾经命令自己的部下,勾结山越,向孙吴发兵,却被孙策击败。
从那以后,孙吴的统治者就将山越当成了心腹大患,屡次出兵讨伐,孙权在位的时候,更是派出了黄盖和吕蒙,去山越族聚居之地镇守,免得夜长梦多。
孙权征伐山越长达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虽屡战屡胜,却始终无法将其完全征服。一直到公元234年,孙权委任诸葛恪为大将,情况才有所好转。
吴军按照诸葛恪的计划,将山越国完全隔离开来,但并没有与之作战,反而等待着粮草成熟,然后一网打尽,逼得山越国不得不退守山头,以求和平。之后,孙权又将山越国的青壮年编入了军中,剩下的青壮年则是以平民的身份加入了军中。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征战中,山越氏的大部分人都被逼下了山越氏,投靠了吴国。他们的存在对于江南经济的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与此同时,山越人的汉化进程也很快,到了南北朝末年,山越人已经灭绝,只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记载。
结语:
虽然三国时代,中原纷争不断,孙曹刘诸家也是各守一方,但是面对异族的时候,却是毫不含糊。毕竟,这只是汉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若是有外敌入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种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曾经的那些外来人,也许现在都已经销声匿迹了,也许会变成华夏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未来崛起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