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是,在1851-1864的前8年(1851-1859)中,太平天国只有9个国王,之后又废除了4个国王,真正的国王只有5个。
一八五九年至一八六一年,太平天国共分封七位国王(一说十位)。
也就是说,在太平天国初期的十年中,一共只有十六位诸侯,除去被废除的四位,实际只有十二位诸侯(世袭者除外)。
在太平天国的最后三年里,皇帝被随意的册封,一共有两千多个皇帝,但事实上,每一个皇帝都被分成了好几个等级,除了几十个真正的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是虚有其表的。
所以,虽然太平天国后期封王很多,但总的来说,前、中、后两个阶段的封王都很谨慎,很严谨,洪秀全在中后期更是提出了“永不封王”的口号,直到中后期,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才开始大量封王。
太平天国封王的主要日程是这样的:
1.天京永安至建都(1881年至1883年):仅有五位国王。
杨秀庆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韦昌辉,北王,翼王石达开。
五王之中,第一位为东王西王,第二位为南王北王,第三位为翼王。
2.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五六年,天京事件前:二次册封。
燕王秦日纲,一八五四年前后被册封为太子,后被贬为顶天立地的太子,因此王位除了。
胡以晄,于一八五四年前后被册封为亲王,后被贬为亲王。
燕国与禹国分为四等。
3.“天京事件”发生在洪仁玕抵达天京前(一八五六年至一八五九年),“仅有两位国王”。
没过多久,安王洪仁发与福王洪仁达的王位就被剥夺了。(后来洪仁发被封为封信王,洪仁达被封勇王)
天京之变之后,石达开被追封“义王”,但石达开拒绝接受。
洪秀全在这段时间里,有意向整个太平天国人民传达“永不封王”的信息。
4.洪仁玕来到天京,被册封为七王子,一直到一八六一年的春季。
洪仁玕是干王,陈玉成是英王,李秀成是忠王,王蒙德宗是赞王,李世贤是侍王,扶王杨扶庆是,林绍章是章王。
洪仁玕到了天京,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册封为‘干王’,可是朝廷的五位大将(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志俊)都不服气,洪仁玕被抓的时候,口述道:‘到底是武将们吵得不可开交,朕见陈玉成忠勇过人,于是上奏陛下,册封他为‘英王’,并言明‘干王’,‘外事’,朕不能下旨,也不能下旨’,‘天王’。在天王的寿辰之前,册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忠王’。”
5.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灭亡(1861-1864):王位滥封时期。
昭王黄文英在被捕后的口供中说:“一开始,只有立下大功劳的人才能被封为王爷,但后来发生了混乱,从广西过来的人,包括他们的亲人,甚至是捐了银子和粮食的人,都被封为王。”
“东南西北四王,翼王,现任干王,掌管朝廷大权,为第一王;若英王,忠王,侍王,为二等之王,其为二等之王;若康王,堵王,和听王将会发动战争的人,为三等王;如果,我和恤王,都是四品王者呢?五位王爷,统称‘大王’。”
“贼营中,王职有一千多个,大部分都是有名无实。”
洪天贵福幼王的口供说:「南京还有一千余个王爷没有出来。」
6.追封的王(约1862年)
林凤祥,李开芳,王吉,文远
根据洪天贵福供词,肺王罗大纲,脏王朱锡锟
宸王王卢六、殷商王林启荣、吴王吴立泰、吴立泰,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7.世袭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亲戚,其他王的亲戚等。
洪天贵富、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明王洪天明,都是年轻一辈的王者。
幼东王洪天佑,东王的儿子,洪秀全的儿子,幼西王萧有和,幼南王萧有福
胡万胜幼禹王
幼英王(陈玉成的儿子,名字未知),幼忠王(李秀成的儿子,名字未知)
其它王室成员
在他到太平天国前的9年,封王的总计才9人,而他封王后的5年,有2700多人被封王,
至于丞相,已经多到数都数不清的地步。
因此,对太平天国封王要合理看待,细察起来,太平天国滥封只在最后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