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康熙登基之后,清朝就迎来了一个盛世,在清代历史当中,他算是为数不多的“千古一帝”,康熙继位之后,政权一直都是受鳌拜掌控,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病逝,鳌拜更是权倾一时。
为了对付鳌拜他准备了两年之久,智擒鳌拜,平定吴三桂,与沙俄一战,康熙一生算是殚精竭虑,但若是没有鳌拜恐怕也没有康熙,毕竟多尔衮早就惦记着皇位,所以在他病逝之后,叮嘱雍正要为鳌拜正名。
说到雍正,难免会想起名胜一时的九子夺嫡,在九子夺嫡当中,四爷胤禛可是耍了一个小心机,他让宫廷画师精心给自己绘制了一幅画作,取名为《耕织图》,送给了康熙,他用《耕织图》含蓄的表示了自己“无为”,高尚的田园情操。
同时隐晦的表达出自己重视农业,心系苍生的帝王之心,而康熙看后,也是非常欣慰,雍正也距离帝位更进一步了,至于为什么一副《耕织图》,就能够打动康熙呢,其实跟顺治帝和清朝国策有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清朝是马背上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进入中原之后才了解农耕,对于肥沃的土地,他们非常喜欢,清朝也是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1654年,顺治帝在位时,就亲自到田地里耕种,康熙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于是康熙就把皇帝亲耕种作为一种传统固定了下来,每年春天康熙都会身体力行进行耕种,同时还率领一大片王公贵族一起农耕。
在康熙农耕,更多是体验百姓的疾苦,在农耕时,他可以倾听天下百姓的声音,从而在制度上更加优化,但随着多年的变迁,皇帝下田耕种已经仪式化了,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只是苦了当地的官员。
官员要在皇帝农耕之前要提前一个月准备,衣食住行要面面俱到,不仅要照顾好皇帝,还要照顾好牛,以免牛不给皇帝面子,但总有“翻车”的时候,嘉庆皇帝在1815年进行农耕时,就遇到了牛不动的情况。
最后还是大臣、侍卫齐齐上阵将牛拖着走完了田地,至于嘉庆皇帝回到宫中之后,越想越气,就下口谕:耕耤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当地官员也是有苦说不出,明明是你自己耕牛的问题,最后却责怪到大臣们的头上,相比嘉庆帝,光绪就聪明多了,光绪在农耕之前,都会先到田地里面的练习一番,到真正耕种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耕种技术,以至于不丢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