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一位历史知名人士,诸葛亮的整体评价极高,尤其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刻画的诸葛丞相,一度被认为是能力最强,也最完美的丞相,后世拥簇着甚众。不过这么完美的诸葛丞相依然没能挽救日渐衰败的蜀汉,就连最后一次进逼中原的北伐行动都不得已宣告失败。
不少三国爱好者对刘备早逝无比遗憾,他们认为若是刘备没死,能和诸葛亮相互配合,很大可能会取得最终胜利,从而改变当年的历史形势,所以他们坚定地认为诸葛亮肯定能帮助刘备取得天下。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还是多数,不过开国领袖毛主席却不认为,甚至还直言诸葛亮从最开始做的就是错的,他对蜀国覆灭负有一定的责任。
“三顾茅庐”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最终加入刘备的阵营是经历过反复思量的。当时刘备带着关张两位猛将亲自到诸葛亮的草庐请他出山,但是一连两次都遭到了拒绝,诸葛亮的书童用先生在外的借口将他们打发了,但是刘备并没有丧气,他们一行三人又去了第三次,这次一直在门外等到诸葛亮睡醒才成功受到接见。
可以说诸葛亮是先被刘备的诚心打动后,才给了他阐述治世观念和政治雄心的机会,毕竟在魏蜀吴三国中,刘备的实力是倒数的,诸葛亮必须要深入了解刘备后才会考虑其他。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刘备的个人魅力,他靠着真诚的才能获取了诸葛亮的助力,成为三国中的后起之秀。
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厚待,他为实现刘备夺取天下的政治雄心,倾尽所有,付出一生的心血为之奔走,几乎是累死的。然而三国中的吴国和魏国也并非可轻视之辈,它们各自都拥有无数谋士名将,三国之间的群雄拉锯战各有胜负,直至今日,《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战争片段仍有十分丰富的军事意义,豪杰英雄们更是令后人无比景仰。
毛主席跟千千万万的三国爱好者一样,也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翻阅了无数遍,不过他会从军事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各种深意,比如主席对大众推崇备至的诸葛丞相的看法就相当独到。毛主席认为,诸葛丞相最知名的隆中对就预示着蜀国的最终灭亡。
这一建议是在蜀国的整体实力低微的基础上提出的,诸葛丞相建议主公刘备首先直奔荆州而去,拿下荆州后再行转向西蜀作战。要知道荆州和西蜀两地相去千里,而蜀国本就孱弱的军队实力又被刘备、关羽和诸葛亮三人带队分散,这无疑是个不明智的军事决策。
对此,毛主席的建议则是聚小成大,保存军队实力,用最优势的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这才有胜利的可能性。反观诸葛丞相,不仅没有抓住时机发展实力,还在最不该分化的时候分化,削弱了本国兵力,致使以弱对强,战争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蜀国的衰微也是可以预料的了。
另外,毛主席还认为诸葛丞相有用人不当的过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北伐中任命马稷作为领兵的主将。马稷并没有表现出诸葛亮以为的卓越军事才能,反而在对战时过于急躁求成,导致蜀国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战略城池,为了安抚众将士,诸葛丞相不得不下令处决马稷。
除了马稷之外,诸葛亮在任用关羽做荆州守将一事上,也属于重大的战略失误。荆州的地位在三国时期极为重要,是各国必争之地,尤其是在刘备成功建立蜀汉后,它成了蜀国名副其实的门户地带,镇守该地的将领人选也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诸葛丞相力排众议,选派关羽做了守将,他作此决断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关羽的武力值强悍,可堪为守,第二是想通过关羽加强与东吴之间的关系。
只是他无论如何没想到关羽一向自大,看不起东吴,不屑与对方维持表面的友好关系,不仅没能达成联吴的外交目的,反而让对方抓住机会夺取了荆州,这意味着蜀汉自此门户洞开了,在军事上陷入了被动局面。
结语
不过马稷和关羽的例子并不能说明诸葛丞相不会用人,他在对待贤才方面的策略还是非常高明的,比如七擒孟获的典故就让毛主席用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上,直呼受益无穷。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也应全面而客观,既承认他们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要肯定他们的智慧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