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华大地各地区分割混乱、民生凋敝,且战乱不断,而当时的中央政府又无力在实质上控制全国,再加上众多地方实力派的精心经营,所以就导致了民国时期“地方军泛滥”的乱象。而在其中,有“九大地方军”实力最为强劲,并且存在时间久、规模大、建制完整,拥有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和运营;它们分别是:滇军、川军、粤军、晋绥军、东北军、桂军、黔军、西北军和湘军。当然,九支地方军的实力、特点和规模也是参差不齐,如武器装备最先进齐全的要属东北军和晋绥军,最能打仗的则是西北军和川军,而历史最久、资历很深的是湘军。
一、东北军
:东北军是张学良统辖的东北地方军的通称,前身是奉系大军阀张作霖所统辖的奉军,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鼎盛时期,东北军拥有40万兵力,还有自己的军工厂和军校。举个例子,在东北军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其装备飞机约250-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哪怕到了9.18事变前,东北空军还有100余架飞机,而且基本是新式的。
二、晋绥军
:晋绥军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率领的地方武装部队(晋是山西、绥是绥远),属于国民革命军武装序列,兵员主要由山西籍和绥远籍子弟构成。晋绥军是中国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较有影响的一支军事力量,而且其整体性,忠诚度等特点都比较显著,巅峰时期兵力超过25万人。值得一提的是,晋绥军有自己的铁路标准体系,有自己的兵工厂(能够独立生产迫击炮、机枪和步枪)。
三、川军
: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据统计,抗战期间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川军战斗力极强,富有民族感情和国家主权意识,但是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保障不足,许多川军士兵出川时都还穿着草鞋。
四、西北军
:西北军是由杨虎城组建的一支武装力量,西北军部队习惯使用大刀,抗战时期西北军的大刀队让日寇闻风丧胆。1930年中原大战后,杨虎城率领西北军西归,并升格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兵力约6万多人,战斗力很强、作风也很顽强。
五、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是清朝末年清政府的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步入民国后,原清朝遗存的湘军作为“湖南地方军”继续存在发展;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抗战时期,湘军表现出色、作战勇猛,多次发动重大战役给予日寇重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六、桂军
:指民国时期广西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其前身为旧巡防队和广西新军,素有“狼兵”之称,但势力基本只在广西一隅,代表人物有李宗仁、白崇禧等,桂军在抗战中同样有很大贡献。
七、滇军
:滇军是民国时期云南实力派所辖军队的习称,其前身主要为云南新军暂编陆军第19镇,代表人物有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抗战期间,滇军在“云南王”龙云的带领下,获得“国之劲旅”的美名,但军队数量一直保持在10万人以下。
八、粤军
:粤军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扭转乾坤功效的一支军队,势力分布在广东,代表人物有陈炯明、许崇智、邓铿、李济深等。强盛时期,粤军总兵力在15万-20万之间,同时也设立有兵工厂、扩编有空军和海军。
九、黔军
:黔是贵州省的简称,在中国近代史上,黔军也是西南军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总兵力超过4万人。但由于贵州是一个贫瘠、弱小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夺性两个突出的特点。所谓依附性,是指黔系军阀在其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要依附邻省如滇系军阀等大势力;所谓掠夺性,是指黔军在对外发展过程中,矛头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较富庶的地区。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转载请联系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