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答案依旧是“不能”。诸葛亮的北伐,哪怕再给他十年,成功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因为从他开始北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客观困难。这些困难非人力所能解决,哪怕诸葛亮再机智,资源再多一些,北伐还是很难翻盘。究其原因,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蜀汉一个也没占上。
1.人和——蜀国“底子薄”
我们先来看看人和。根据史料,魏国灭蜀的时候,蜀汉只有28万户,94万人,而其中的军力和将领不过10万。而当时的魏国有多少人?是蜀国的五倍之多,兵力更是高达50万。
你可能会想,刘备当年为啥老是带着百姓一路跑?其实不仅仅是为了仁义,当时的人口就是经济与战力的基石。尤其是蜀汉,人口越多越好。蜀国的人口少,直接就导致生产力低下,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魏国。战争靠的就是实力和资源,而蜀汉在这两方面毫无优势。
再看将领方面,蜀国后期可用之人寥寥无几,五虎上将也只剩下垂垂老矣、不能上战场的的赵云,而年轻一代的将领则在夷陵之战中几乎折损殆尽。“军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虽说有调侃的意味,但也指出了蜀汉在用人上的窘境。这一方面,蜀汉基本可以说是完败。
2.地利——荆州失守,进退维艰
再来看地利。荆州的丢失对于蜀汉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原本,蜀汉可以从荆州出发,水陆并进,直取曹魏腹地。可是丢失荆州后,蜀汉只能从崎岖的祁山等山路出发,这条路不仅遥远,还极大地增加了运输补给的难度,进攻的突然性和机动性大大削弱。
从汉中到祁山有约1000里,靠牛马运输,行军速度极为缓慢。诸葛亮每次北伐,光是从蜀地到达祁山就需要半个月。一来一回,一个月过去,光是粮草消耗就让蜀汉吃不消。魏国则采取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的策略。魏军守在补给线短的优势地带,完全可以耗死蜀汉。这种“你耗不起,我耗得起”的局面,让蜀汉北伐步步为难。
3.天时——曹魏一统北方,根基稳固
最后说说天时。曹魏早在曹操时期已基本统一北方,奠定了相对稳固的政权。到曹丕和曹叡时期,国家稳定,内部团结,政治局势一片向好。而蜀汉则相对薄弱。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显然无法跟刘备相提并论。政权不稳,民心不齐,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都远不如魏国。这些因素让蜀汉在天时上也处于绝对的劣势。
结语:即便再给诸葛亮十年,仍难改变大局
总结来看,蜀汉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偶尔有所小胜,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撼动魏国的根基。就算在上方谷一战中诸葛亮赢了,成功灭掉司马懿,也难改北伐失败的命运。所以,再给他十年,这场北伐的结局恐怕也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