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是元末时期,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人,所以也被冠以了首义之功,虽然他最终没能赢得整个天下,但在他投降了朱元璋之后,依旧得到了善终。
对于方国珍这个人,历来争议颇多,主要集中在他起义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而只是为了反抗官府对他的压迫而已。所以当元朝给点好处,他就接受招安,一有点别的风吹草动,就直接有反叛。叛了又降,降了又叛,如此反复无常,首鼠两端,令不少后人,都对他没有一个好的印象。关于他的功过问题,也历来争议多多。
就功方面而言,笔者个人认为,方国珍主要拥有以下几点。
一为筑城固边
方国珍在占领浙东多地之后,巡视了一番,当他来到余姚这个地方之后,便觉得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在这里屯粮,并派重兵把守,可惜却缺乏城防,随意他调拨人手于公元1359年9月28日开始动工筑城,期间为了不叨扰到百姓,只动用了自己的军士去当劳动,余姚百姓对此很是感激。
二为疏河治河
在余姚市的旁边,是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上虞区,其由于地势较低且北临大海,经常会担心海水倒灌进来,毁坏了庄稼,所以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其北边靠海处,垒土为堤,防止海水倒灌。
然而在公元1362年的秋天,发生了一场大多海风,将这些土堤给冲毁,很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方国珍闻讯后,当即组建人手疏河筑河,相关工程在同年十月份便竣工。这又是一项利民的措施。
三为正田赋,均徭役
在方国珍所占有的土地,有些比较肥沃,有些比较贫瘠,分化得比较明显,有些土地是以前比较肥沃,但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后,变得比较贫瘠了;有些土地则是以前比较贫瘠,但几十年后,可能会变得比较肥沃了。
所以以前元朝所规定的赋税和徭役就已经不太适用了,方国珍针对此情况,派人去重新衡量每块土地的肥沃贫瘠情况,然后以此来正田赋,均徭役。使得当地民众大为高兴,有关土地的争讼,也减少了很多。
四为兴学宫修政教
浙东地区由于连年都有大批的海寇去侵扰,所以当地的很多学堂都被废弛,有学问的人都跑到外地去。
方国珍获知这一情况后,自公元1361年开始,建造了不少孔子庙和学堂,聘请了不少名师前来教导,使得当地的儒学教育得以重新兴盛起来。
五为抗倭保民
方国珍所在的浙东地区,经常遭受到东南岛夷倭寇的骚扰,很多民众深受其害,对此方国珍也多次组建军队,进行剿防,保卫了民众的生命安全。
就过的方面,笔者本人主要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为毫无战略远图,只想保境苟安
方国珍虽然是元末首义,但他的起义军并不是冲着反抗暴元统治而去的,而只是为了保境苟安而已,占有浙东这一刻富庶的地区,能够让他过得很是潇洒自在,至于其他的东西,比如入主中原等等,都不在乎。
方国珍只想做一个独占山头的土霸王,对于当时腐朽的元王朝,也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后来,他被朱元璋所轻易击败,就不难想象得到了。
二为帮助元朝讨伐起义军
自从张士诚在淮东地区立足,元廷就一直想要将其给剿灭了,先是派了脱脱丞相,带着数十万大军过去,虽然一度在张士诚团团围在高邮,逼得他几度想投降。
但最终还是元廷自己先内讧起来,脱脱被弄走,张士诚趁此机会打败了元军。
之后,元廷便开始转变战略,以高管厚爵为诱饵,吸引方国珍去攻打张士诚。
向来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方国珍,接受了元朝的招安,并果真带着大军击败了张士诚,打得其麾下的大将吕珍丢盔弃甲,最终逼得张士诚也接受了元朝的招安。
三为替元廷运粮输血
方国珍和张士诚都一并出于自身的利益,投降了元朝,既然已经接受了招安,那就是需要去孝敬朝廷。
当时江浙地区这个重要的产粮地被张士诚给占着,所以他每年都需要运送一些粮草给元朝。可是张士诚虽然有粮但却少船,而方国珍少粮却多船,由此两人便合作起来,共同为元廷输血。
综上,方国珍所作所为是各有功过,但若要分个高低来,笔者还是个人倾向于功大于过,毕竟他在那个时代,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具有从0到1的突破性意义,而且他也不是真心降元,经常反复横跳。至于攻击其他起义军这一点,像朱元璋、陈友谅这些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