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制度始于商朝,一开始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一般来说太祖和高祖只有王朝奠基人或开国皇帝才有资格享有(一开始高祖是用于追尊,比如历史上第一个庙号高祖的是商太祖的七世祖商高祖王亥,不过后面逐渐淡化)。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称帝为父亲上庙号太祖,曹丕去世之后其子曹睿为其上庙号高祖;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晋朝立国之后,司马炎为祖父司马懿上庙号高祖,为父亲司马昭上庙号太祖,那么同样是王朝奠基人,为何曹操庙号太祖,司马懿的庙号却是高祖?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太祖更强调世系的正统性也就是嫡系的延续
司马懿之所以庙号高祖,其实涉及到了太祖和高祖这两个庙号之间的细微区别。
开国皇帝庙号太祖往往意味着世系传承波动不大,如果庙号高祖往往就意味着世系传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与变化,简单点说就是出现了类似于曲沃代翼这种“小宗入继大宗”的变动,这种情况小宗自然要追尊自己的直系先祖为太祖以强调自己的合法性,至于开国皇帝或奠基人就只能委屈为高祖了,不妨来看两个例子: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太子本来是李建成,次子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位之后尊自己的曾祖也就是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太祖,给李渊上的庙号则是高祖。
按照原本的世系传承皇位本来是李建成一脉的,李世民政变之后尊曾祖为太祖、父亲为高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如果尊李渊为太祖的话他的夺位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刘宋王朝的奠基人和开国皇帝刘裕的庙号也是高祖,因为刘裕之后即位的是其长子刘义符,刘义符在位三年就被权臣所废,刘裕第三子
刘义隆被拥立为帝(刘义隆也就是宋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懿和司马昭的情况也是这样:司马懿的嫡长子是司马师,司马昭则是嫡次子,如果尊司马懿为太祖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司马师一系的正统性比司马昭一系更合理,而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所以他立国之后只有尊父亲司马昭为太祖才能保证自己这一脉才是嫡系,至于祖父司马懿则只能被尊为高祖了。
第二、始受封的不同
曹操的爵位从魏公到魏王,继承他魏王爵位的是曹丕,曹魏的世系传承是一脉相承的;但司马懿不同,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司马懿的嫡长子是司马师,所以继承司马懿舞阳侯爵位的是司马师,司马师去世后继承舞阳侯爵位的是司马攸(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因司马师无子被过继给了司马师)。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嫡次子,所以司马懿的舞阳侯爵位和他无关,司马昭最初的爵位是新城乡侯,后晋爵为高都侯,256年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除爵位之外的一切,并晋封为高都公,258年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设置晋国,加九锡,264年司马昭晋爵为晋王,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嫡长子司马炎继承晋王爵位。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庙号太祖;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懿的始受封爵位舞阳侯的继承顺位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司马炎继承的是司马昭晋王的爵位,晋朝的始受封者是司马昭而非司马懿,所以司马炎尊父亲司马昭为太祖,祖父司马懿为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