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首次从军,是在宣和四年(公元一一二二年),正好二十岁,按宋代的规矩,是“成丁”了。即法律上被看成是纳税者和成年人了。
而他加入的却不是我们熟知的禁军或者厢军。而是地方上的乡兵“敢战士”。而他在这个时候已经非常擅长枪术和弓箭,所以很快成为了敢战士中的军官。
“敢战士”是什么意思?
著名历史学家
王曾瑜的《宋代士兵研究》中说:
......除亲兵与普通作战士兵外,宋军作战的主力主要是战前招募的敢死士兵,他们多是武艺高强,视死如归的士兵,多被称为敢死士或敢战士等。
敢死士中不乏高手,比如后来宋高宗即位之初,有一股叛军攻寿春城,一名叫“张宣”的敢死士,曾创造了“独自一人从城墙上索降出城,击杀数十名贼军”的惊人战绩。
宋军正规军都需要刺字,而社会上弥漫着对军队的轻视。岳飞之所以愿意参加敢战士,除了待遇丰厚以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战前临时招募时的战士不属于正规军,可以不刺字。
当时河北西路的气氛非常紧张。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这一年的四月,童贯带着十几万大军进入辽国境内。结果仅两个月后在白沟和范村遭遇失败,灰溜溜的撤回到雄州。顿时举国哗然。
丢面子还是小事。可宋军的虚实已经被人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辽军跟着败退的宋军尾巴后面冲进来,那河北怎么办?
按照过去的经验,辽国倘若入侵,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地势平坦的河北西路北部突破。
而当时负责河北西路防御的,是一名55岁的文臣-刘韐[gé],他虽然出身进士,主要的事业却是在北宋西军系统内创下的。特别是曾经指挥军队打败过西夏对延州的进攻,显示出不错的军事素养。
刘韐当时作为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抚使,统辖真定府、相州等六个州府的军务。他明显对烂透了的河北禁军不放心。为了掌握一支可靠的武装,当童贯大军失败的消息传来后,临时招募了一支“敢战士”。岳飞就这样等来了机会。
(《精忠岳飞》电视剧中的文官刘韐)
我们知道,辽国在灭亡前反攻宋朝,这种事历史上并未发生。不过敢战士们也没闲着,因为兵荒马乱的时候,往往也是到处闹土匪的时候。当时岳飞的家乡相州,有一股“剧贼”趁着河北兵力空虚,到处劫掠县镇。
刘韐派岳飞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平乱。虽然两百人不多,据说这算是岳飞第一次指挥战斗。如果记载是真的话,那么岳飞已经表现出他的指挥才能。
在打听到这股盗匪的习性后,岳飞先是派遣三十人伪装被俘的商旅,假装入伙成为内应。然后率领少数兵力前去挑战盗匪,佯败将敌人引诱到埋伏圈中。最后里应外合,两百敢战士一起进攻,以极小代价俘获了匪首。
以敢战士的单兵素质来说,胜利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减轻伤亡赢得漂亮。而岳飞在他的名将第一份答卷上完成得非常好。
当时的相州知州王靖,见到岳飞这么干净利落的解决了心头大患,大喜过望。于是向上司申报,保举岳飞为从九品的承信郎。
承信郎这个官阶,曾经叫“三班借职”,是北宋武官的最低一阶。一般对应的是巡检,寨主之类的职责。虽然大部分的低级军官一辈子都升不上去,但好歹也算有编制的体制内了。对于农家出身的岳飞来说,这算是事业初步成功了。
但恰恰这个时候,岳飞的父亲岳和去世的消息传来,按照当时的规矩,岳飞不得不回家奔丧。按当时的规矩,他要回家守孝。而随着局势缓和,敢战士这支队伍也被朝廷裁军,因此岳飞这次当官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现代人会想:如果岳飞等到承信郎的官阶到手以后,再请假回去守孝,会不会更好?
当时宋朝针对因父母去世丁忧去职有一条规定:.....
文武臣僚起复,今后除管军及边任取旨外,余并罢之”,也就是说:除特殊情况外,文武官员因丁忧去职,等于罢官。
古代说守孝三年,但其实并不是36个月,而是“守孝到第三年”就可以了
,所以一般在亲人去世25个月,26个月就告别了丧期。岳飞在家待了26个月后,不得不找了一份新工作--市场游徼,类似于今天的保安。
我们可以想象:从一个正职军官,变成一个市场上的保安,这人生的起落,哪个年轻人能安然处之?所以岳飞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一度一蹶不振,不过还好岳飞有位好母亲,在母亲姚氏的严厉教育下,岳飞终于决心戒酒,重新寻找新的人生。
曾经敢战士的经历让岳飞已经明白,命运注定要让他成为军人。以前是不愿意被刺字,但现在既然一心要走这条路,那么也顾不得许多了。
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朝廷按照灾年募兵的传统,开始募兵了。
宋朝根据身高来确定兵种,身高越高年龄越小力气越大,越可能分到待遇好受重视的军队去。
上等禁军,身高标准一般要求在178CM以上。
中等禁军,身高标准约为170CM以上。
而待遇很一般的下等禁军,一般身高在165CM以上
如果身高不到165,就只能去负责劳役,专门干活的厢军了。
岳飞大概不肯在脸上蒙受耻辱,凭借自己超群的武技,争取投充“效用”,但仍不免在手背上刺字。被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
什么是效用?效用是指“效力用命”的意思。在宋代指的是那些非普通农夫或者市民,主动要求从军的志愿应募者。
比如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亲征时,就遇到过上百名河北落第士子,拦住车驾,自称武艺娴熟要求“效用”。但在兴奋的皇帝亲自测试下,能拉开弓的只有三人。可见即使是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对于一般的读书人来说,以效用名义从军的,也是一条比较快速的上升通道。
何况“效用兵”的待遇还不低。1073年,北宋制定《勇敢效用法》,规定效用兵可以由国家发放战马,铠甲。而根据武力值(拉弓),每月发放的钱粮在500文到1000文之间。(相当于中禁军到上禁军)
所以,除了考不上去的文人以外,也有像岳飞这样的“准武官”身份的武人,不甘心做个普通士兵从头再来,于是也来“效用”。在数年后的开封保卫战中,效用兵类似上等军士,成为守城部队的主要战斗骨干。
平定军屯驻的禁军编额有五指挥,每指挥名义上应有四、五百人。其中神锐军两指挥和宣毅军两指挥,和广锐军一指挥,岳飞编入了广锐军充当骑兵。广锐军士的身长规定是五尺五寸(约170CM),属于中等禁军。
由此我们可见,岳飞的身高大约也是170-178CM的样子,在今天这个身高不算高。但在宋代应该还算可以,我们从宋代留下的《中兴四将图》中可以看出,岳飞在四将中,也是体格最为健壮的一个。
岳飞投军不久,便升为“偏校”,可能是没有品阶,仅在军内有意义的小军官,能迅速在一支骑兵队中成为军官,岳飞的骑术绝对不差,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宋军骑兵状况。
“高阳关路辖下马军二十五指挥,见阙披带马五千余匹”
宣和元年(1119),
作为
宋朝
北防重地的高阳关,有骑兵部队二十五指挥,却只有5000匹战马。
,骑兵每个“指挥”约400人,25个指挥就是一万人,缺马5000匹,也就是一万骑兵只有5000匹马。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猜测,岳飞所在的这支编制为四百人的骑兵指挥,马匹数量可能不超过200匹。
宋代的骑兵是什么样的?
宋代的军马身高一般在1.27到1.46米之间(从地面到肩),按现在的标准都属于小型马。韩世忠有次得到一匹1.58米的马,就被认为只有皇帝才配骑了。
北宋末年,最优良的战马产自西北青唐(今青海西宁)。其次是府州(今甘肃府谷),稍差一点的出产地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和庆州(今甘肃庆阳)。北方的契丹马质量并不好,质量最差的当属东南福建路所产马匹,只能充当厢军战马或铺马。
在宋太宗和真宗朝,掌握在官方手中的马匹数量在20万匹以上,到了北宋中期,马匹数额骤降到10万匹,至北宋末年,又下降为9万匹。不过也不要误解是北宋真的没有马,因为同时期的汴京,大街上就有马匹出租,价格也不算太贵。可见北宋缺马,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宋代马政和动员能力太差了。
而就装备而言,很少人意识到,其实从五代到蒙古崛起,东亚其实在进行一场不断升级的军事竞赛。
宋初时期辽国和宋朝军队都不太重视盔甲。多以皮甲和轻甲为主。如赵匡胤的大军普遍穿戴的是皮笠而非金属头盔。身上的装甲也仅仅能护住前后背心。
而到了北宋中期西夏崛起时,宋军在屡次战败后,总结经验一条即西夏军往往披挂冷锻的重甲作战,而宋军的衣甲则“不足当矢石”。
虽然沈括吹嘘“
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
,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但事实是一直到北宋灭亡后,宋军仍然在感叹“无甲何以御敌”,才在军队中全面推行重甲,今天我们看到的步人甲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