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子为何迷恋“伐谋”,鄙视“攻城”?领导忍臭脾气,风险太大
迪丽瓦拉
2025-07-25 16:34:05
0

作为中华文化优秀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其中有一很著名的论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孙子看来,用兵的上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才是用兵威震慑敌人,再次是与敌人军队正面对抗并将其击败,下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而且提到“攻城”,孙子也是眉头一皱:“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能不攻就尽量不要攻城。

再次掀开披在《孙子兵法》上的面纱,依托孙子构想的四种战争取胜的场景,可以清晰读出孙子的内心世界:一兵不发、兵不血刃就让敌人投降,利用己方强大的声势将敌人的意志摧垮,那是战争取胜的上上策,之后才是依次调兵遣将、真刀实枪的干,而且随着实干程度的递增,取胜等第是逐级递减的,也是让孙子越发看不上眼的憨招。

是人都知道:打仗如果不用自己出动一兵一卒,单靠“空城计”就能给敌人强大的心理震慑,进而乖乖投降束手就擒,谁对此不是梦寐以求?但问题是要想“上兵伐谋”发挥奇效,只能是一方统帅是弱鸡,心理素质差到了极点,才会被敌人的虚张声势吓破了胆,不鸣一枪束手就擒,久经沙场、心理素质过硬的统帅肯定不会这么轻易中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虽然不乏诸葛亮摆“空城计”的上兵伐谋的成功案例,但大多数还是要刀光剑影的硬碰硬,尤其是孙子最看不上眼的“其下攻城”,在实战中非常之多,这估计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子构想出的“上兵伐谋、其下攻城”,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为何孙子会有如此臆想呢?孙子也很诚实,在这句著名的论断之后,就给出了解释: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意思是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克制不住自己愤怒的情绪,驱使战士像蚂蚁一样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市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从这段孙子厌烦情绪拉满的解释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点:孙子为何认为“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理由就是攻城的过程太复杂、太麻烦,又是要造大盾和四轮车,又要准备攻城器械,又要构筑攻城的土山,过程繁琐不说,耗时还长,往往都要三个月。

另外,攻城所需准备的东西太多、过程过于繁琐、耗时时间长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这会引发统帅的愤怒。对于不用干事、急于立功的将领来说,显然是受不了这漫长的等待过程,定然沉不住气,于是便会令利智昏、大发臭脾气,驱赶士卒去送死,这还攻啥城?

故而在孙子看来,与其走繁冗的流程进行招标建造攻城的四轮车和器械,冒着让领导忍受臭脾气、大发雷霆的风险,不如什么也不用造,什么也不用等,直接用语言恫吓、制造声势、大摆“空城计”让敌人上当受骗,进而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得其出城乖乖投降来的实惠,故而“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但正如前文所述,同为军事统帅,智商都差不多,哪有那么多弱鸡?况且大家都已是成年人了,还会被你的制造的“空城”迷雾吓倒?即便诸葛亮摆“空城计”在历史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但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三国演义》包装出的结果,而且即便历史上真有“空城计”,那也不过是老狐狸司马懿的计谋。

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道理的司马懿不会不知道,等到诸葛亮这只“狡兔”一命呜呼,也就是他这条“走狗”上砧板的时候。诸葛亮估计也看明白了这一点,拼命透支身体导致提前一命呜呼,司马懿果然就被魏明帝曹叡解除了兵权,提前回家养老了。

所以说“上兵伐谋”是人都觉得太对了,但很难在现实中适用,历史上大部分战争还得通过硬碰硬对抗、攻城等实现。虽然是人都觉得这样实在是不经济,但这就是现实,不会按照孙子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造四轮车、攻城的土山太过麻烦,耗费三个月导致费时费力、领导沉不住气,大发雷霆导致损失军队的风险,倒不如说是孙子自己沉不住气,因为一旦进入消耗战,谁都耗不起。

也正是因为孙子本人的沉不住气,极力迷恋“伐谋”带来的巨大收益,鄙视“攻城”可能引发的巨大损耗,必然会寻求走捷径,果然孙子在《孙子兵法》的首篇-计篇中就给出了捷径的大方向:兵者,诡道也,将军事作战等同于欺骗使诈的行为。

而且,一提到使诈,孙子明显就不困了,一口气给出了数十种使诈的方法: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并且一再强调:“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对于欺诈带来的“上兵伐谋”效果,孙子显然意犹未尽,在计篇给出了大概方法之后,在之后的十二篇中无不是以这种思想设计具体的作战方案,比如谋攻篇、虚实篇、九变篇、火攻篇、用间篇等等,无不在阐述规避攻城的捷径之道。

综上,孙子为何认为“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孙子为何迷恋“伐谋”,鄙视“攻城”?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攻城要造四轮车等一系列器械太过麻烦,动不动就要三个月,还要承担领导忍臭脾气的巨大风险,故而倡导走“欺诈”这条捷径,如此可使得敌人望风而逃、开门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对方城池,岂不美哉?但是我想说:想得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相信大家关于明朝的历史,最多从影视作品中见过最多的就是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两者对峙争斗。大多数影视作品...
原创 原... 清朝历史上获得皇帝恩宠的宫女有不少,但是最终能够生下皇子当皇帝的宫女却只有两位,一位就是康熙后宫当中...
原创 最...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的平均寿命约为39岁。在医疗条件极度落后的古代,这个平均寿命已经算不错了。...
原创 假... 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莫过于太平天国起义了。说到太平天国不得不说洪秀全。洪秀全是南方人,出...
原创 八... 在我军军史上,曾有很多朝鲜籍同志加入过我军,比如四野就曾有3个师就全是朝鲜籍同志,东北抗联也有很多朝...
白水县:文化“寻保传”,检察力...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月11日,陕西省白水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韩欣,县文化和...
原创 原... 在中国历史上,少有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复杂的帝王。历代宫闱之内,众皇子对皇位的争夺多是波折诡诈,但像李世...
原创 古...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古至今,中国人向来注重血脉的延续,讲究一个香火传承。而结婚,也正是人...
日本的“灭顶”之灾,富士山已满... 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之一。 1707年,日本富士山东南侧的宝永山大喷发,导致江户地区的经济陷入瘫痪,也...
原创 吕... 尽管战场中种种因素的存在无法借此印证一抔人战斗力的高低,但我认为公平局,重点是像马超单挑许褚应该说是...
原创 薄... 1867年深秋的南京城,两封加急奏折在军机处案头相遇。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门生沈葆桢,竟绕过湘军统帅...
原创 历...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句诗句作为千古名句能一直流传到今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纵观历...
原创 满... 公元1644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清政权趁中原内乱之际,在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从山海关杀...
原创 北... 北宋时期是一个文化精神发展最巅峰的时代,纵观整个宋朝时期兴起了酒文化,也诞生了很多精美的酒盏,所以在...
诸葛亮年仅27岁,又没有什么经... 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曹操带兵去打刘备,刘备没办法,只好去找刘表。刘表很给面子,亲自跑到城外去迎...
原创 都...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名将,左宗棠是清朝咸丰、同治、道光年间的名将。他们都是平定边疆的功臣。 ...
原创 十... 在抗日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座小县城中, 只有少量的日军把守,就可以控制整个地区。 (日...
东西问丨张春旺:孙中山为何称“...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孙中山为何称“华侨为革命之母”? ——专访温州大学研究员、中国华侨华人研...
原创 徐... 1376年,朱元璋召徐达入宫,笑着对他说:“听闻你的大女儿兰质蕙心?”徐达脸色微变:“莫非皇上看上我...
原创 她... 红卫兵这三个字,对当代的青少年来说也许是十分陌生的,实际上,即使一部分曾经经历过红卫兵运动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