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曹操带兵去打刘备,刘备没办法,只好去找刘表。刘表很给面子,亲自跑到城外去迎接刘备,还把他当上宾对待,之后刘备就在新野安顿下来。时间一晃,到了207年,也就是建安十二年,刘备跑到隆中去见诸葛亮。他去了三次才见到人,诸葛亮见面后就给刘备出了个主意,就是咱们熟知的《隆中对》。这里得提一下,刘备去找诸葛亮那会儿,诸葛亮才27岁,而且也没啥实战经验。这就让人好奇了,刘备为啥非得请诸葛亮帮忙呢?
一、徐庶和司马徽两人都一个劲儿地推荐。
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的那会儿,刘备跑到了荆州。徐庶听说刘备是汉朝的皇室后裔,而且名声在外,讲信用,讲道义,于是就去投靠了他。刘备一见到徐庶,立马就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特别看重他。
207年,也就是建安十二年的时候,徐庶跟刘备聊起天来,他说:“那个诸葛孔明啊,人称卧龙,大将军想不想见见他?”刘备一听,立马回应:“要不你俩一块儿来我这儿?”徐庶摇摇头,认真地说:“此人不一般,不能随便请,得大将军您亲自上门拜访才行。”刘备听了徐庶的话,觉得挺有道理,所以就听了他的建议,连着去了三次诸葛亮的草庐,这才把诸葛亮给请了出来。
刘备到了荆州后,也去找了有名望的司马徽,俩人还聊了聊当下的局势。司马徽对刘备讲:“那些只读点书、见识短的人,哪能明白天下的大形势呢?只有真正能看透天下大势的人,才配得上俊杰的称号。”刘备好奇地问,那谁能算俊杰呢?司马徽告诉他:“诸葛亮和庞统就是啊。”
到了汉朝末年三国那会儿,许多人能得到老大的重用,其实多亏了其他大咖的引荐。就拿荀彧来说吧,他推荐了好多人给曹操,像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杜袭这些智囊团,都是靠他才被曹操请去帮忙的。同理,徐庶和司马徽一个劲儿地夸刘备,也让刘备心里头真动了心思。
二、诸葛亮在荆州有很多认识的人,关系网很广。
197年,也就是建安二年的时候,诸葛玄过世了,之后诸葛亮就跑到隆中去隐居。他平时就爱吟诵那首《梁甫吟》,还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但那时候,周围的人都对他不怎么瞧得上眼,只有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人,觉得他有真本事。那时候,他还在荆州和石韬、徐庶、孟建一起游学。他们三个读书都追求深入理解,非得弄懂不可,但诸葛亮却不一样,他看书都是抓大放小,只看重要的部分。
诸葛亮除了有几个铁哥们,像石韬、徐庶、孟建这些,他还娶了沔阳有名望的黄承彦的女儿做老婆。说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他可不简单,是南郡大家族蔡讽的女婿,跟襄阳的那些大名人,比如庞统、庞德公、司马徽,关系都铁得很。蔡讽这个人啊,他就是蔡瑁的老爸,他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大女儿呢,就是黄承彦的老婆,小女儿则成了刘表的续弦。
所以,很显然,刘备把诸葛亮请出山之后,就能跟荆州的那些大家族拉上关系,这对他在荆州站稳脚跟、吸引更多人才大有帮助。
三、花重金买马骨有时候,为了得到真正的好东西,咱们得下点狠心,花上大价钱。就像古代有个故事说的,有人愿意出千金去买马骨,这可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是有他的深意。这人知道,只要有了马骨,就能吸引来千里马。千里马那可是稀罕物,不是随便就能碰上的。但有了马骨这个引子,事情就好办多了。别人一看,这人连马骨都这么舍得花钱,那要是真有千里马,他还不得更舍得?所以说,这花重金买马骨,其实是一种策略。它告诉人们,你对好东西的渴望和追求,是毫不含糊的。这样一来,那些有好东西的人,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了。这事儿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得有点眼光,得舍得下本钱。别总想着小打小闹,那样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只有敢于放手一搏,才有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花重金买马骨”的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燕策一》里郭隗和燕昭王的聊天。郭隗讲了个故事,说有个人花大价钱只买了匹马骨头,以此来告诉燕昭王,要是想让天下的能人异士都跑来帮你,你得先拿出非常重视人才的架势。说起来,刘备三次上门找那个还没啥经验的诸葛亮,请他出山帮忙,不也是为了表现自己非常渴求人才嘛。
说白了,刘备这么做,还真就见效了。在荆州那段时间,他不仅有了诸葛亮、庞统这些得力助手,还吸引了魏延、霍峻、伊籍、黄忠、潘濬、吕乂、蒋琬、马良、马谡、向宠、向朗、董厥、樊建、邓芝等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愿意跟着刘备,无疑给蜀汉的建立添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这也证明,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儿,确实让他在荆州那些人才眼里有了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