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多,吴三桂选择投靠清朝,那只能说吴三桂是脑子进水了,明明自己比别人强还要投降对方。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吴三桂的兵力最多只有5万人左右,其中最为精锐的关宁铁骑应该在1万人左右,其他的部队都不是战斗力特别强悍的部队,至少跟关宁铁骑比起来差的很远,凭借着这样的一支军队,根本对抗不了李自成的大军,所以才选择了找清朝帮忙,但一开始也只是想找清军帮忙而已,并不是要投降清军。
一切,还要从1644年李自成灭亡明朝的事件说起。
明朝的灭亡和吴三桂的抉择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大事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首先是李自成攻下北京灭亡明朝,其次就是山海关大战。
1644年初,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从西安出发进攻北京,一路上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就此灭亡。
占领了北京城后的李自成,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是非常有希望实现改朝换代的,按照中国的历史周期律,一个王朝一般300年左右,明朝到了当时的时机也是“气数已尽”的状况,而李自成代表的新兴势力取代了明王朝,再加上李自成本身是汉人的身份,也非常符合传统思想中“正统”的取代条件,所以几乎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当时的形势来说,吴三桂一支孤军驻留在山海关,凭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对抗李自成或者是清朝的任何一方的。李自成顺利取代了明朝,对于吴三桂来说,投靠李自成是他的不二首选。毕竟关外的清朝从观念上来说是汉民族的敌人,也是吴三桂多年的敌人,吴三桂首先并没有想到要投靠清朝,甚至合作也没有想。
占领了北京的李自成当然也想到了吴三桂这支军队,他派人去招降吴三桂,使者到了山海关,吴三桂马上答应了投靠李自成,并把山海关也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唐通,率领山海关的守军赶赴北京。
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事情照着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清军没有入关的可能。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大关,易守难攻,清军在此之前多次进攻山海关都无功而返,为了进攻北京只能采取绕道的方式。只要李自成能够在北京地区站稳脚跟,经营一段时间,那么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
有组织无纪律的农民起义军然而,李自成并不是一块能够建立新的王朝的料。我们可以看下以往农民军起义建立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如刘邦,进入关中地区之后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迅速稳定了关中的局势,收取了民心;朱元璋建立南京政权之后,任用大量的文臣来治理他统治的领土,稳定民心,鼓励生产。而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之后,部队刚开始几天还能够严明军纪,但是后来由于筹集不到军粮,就开始抢夺百姓的财物。
李自成的部队本身就非常涣散,没有统一的组织,很多士兵也是临时拼凑而来,就想着打下北京之后带着一大笔钱财回家当个大爷去了,没想到要去治理天下。他手下的大将们更是穷疯了一般,大量抓捕了明朝的旧官吏,对其严刑拷打,逼着他们交出自己的家产,因此大发横财。主持拷打官员的头,就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权将军”刘宗敏,李自成管束不了他,任由他胡来。
可是胡来也该有个限度,刘宗敏连吴三桂的老爸都抓起来严刑拷打,看到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长得貌美,也就顺便霸占了陈圆圆。对此,李自成也找过刘宗敏,要他放吴三桂家一马,但是刘宗敏不从,李自成也没有强来,就不了了之了。
得知自家被抄家,老爸被拷打,爱妾被霸占的吴三桂,大惊失色,此时他正在回北京的路上。对于此时的吴三桂来说,还有什么好抉择的呢?自己刚投降李自成,还没有交出兵权,自己就被李自成这样对待,如果自己交出了兵权,就只能被李自成宰割了。换了是任何人,都不会选择投降李自成了,除非这个人真的脑子进了水。
如果能单独对抗李自成,吴三桂也绝不会去找清军,问题是吴三桂单独对抗不了李自成,实际上,吴三桂的部队应该是在3-5万人左右,其中1万的关宁铁骑和其他的杂牌部队,而李自成呢?进攻北京的时候号称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可能是夸张了,但是在当时的吴三桂看来,即便没有百万,有四五十万也是可能的。
寻求合作吴三桂在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带领部队返回了山海关,并迅速攻下了山海关,赶走了唐通。
在赶走唐通的那一刻,吴三桂知道之后李自成的大军肯定会来,而自己根本对抗不了李自成,需要找人帮忙。
他只能找谁?只能找清军,关外的清军。
于是他到关外去找了多尔衮,清朝的摄政王,当时军政上实际的一把手。多尔衮对于吴三桂的请求一开始是非常怀疑的。毕竟山海关是他哥哥皇太极多次都没有攻下的堡垒,吴三桂突然过来要他帮自己打李自成,这点本身就很值得怀疑。多尔衮完全有理由相信吴三桂可能是想引诱清军主力进入山海关地界,然后设下伏兵把他们一网打尽;但是如果是真的,那么就是他入关的绝佳时机,如果属实,自己看着吴三桂覆灭,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入关了。
吴三桂给的条件是,如果清军愿意出兵相助,将来愿意和清朝平分天下,对此多尔衮做了个稳妥的决定:答应了吴三桂出兵的请求,但是要求吴三桂向清朝剃发称臣,宣誓效忠清朝。吴三桂没有答应剃发称臣,于是他就家装答应吴三桂会出兵相助。实际上,他命令军队开到山海关附近待机,静观情况的变化,但吴三桂是不是会和李自成真的打起来,如果真的打起来再出兵,如果不打起来,就说明山海关是个陷阱的猜想就是对的。
吴三桂在得到多尔衮答应出兵的承诺后,回到了山海关积极备战。
山海关大战得到唐通被赶出山海关的消息后,李自成知道山海关一战已经不可避免。尽管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他管不住刘宗敏,既然管不住,那么就必然会打了,其实这也怪不得吴三桂。
李自成在战前进行了动员,驻扎在北京附近的农民军于是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山海关。当时进攻山海关的李自成部队人数,历史上众说不一,最少的有说10万人的,最多的也有40-50万人,但根据各种史料综合来说,应该在20万人左右。
李自成大军于1644年4月21日到达了山海关,当天就和吴三桂发生了激烈的大战。吴三桂军拼死抵挡李自成大军的进攻,抵挡了一天,基本也快支持不住了。
吴三桂见状,知道如果清军不加入战斗,自己必然全军覆没,于是在22日清晨出关赶往了多尔衮的大营请求清军出兵。
此时的多尔衮基本已经知道了山海关的战况,他也可以肯定吴三桂和李自成不是假打,是真打(毕竟大战一天尸横遍野了),于是还是提出了吴三桂剃发称臣的要求。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和选择,立马答应了剃发称臣的要求。在得到了这样的许诺后,多尔衮放心地命令八期骑兵赶赴山海关,但是要他们不要马上加入战斗,而是等吴三桂确实不行了的时候再杀出来。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继续和李自成大战,双方继续开打,一直打到了23日上午8点钟左右,吴三桂眼见就要支持不住了,此时在一旁观战的多尔衮才下令清军出击。
顿时,飞沙走石,无数的满清辫子军出现在了战场。
李自成由于连续两天和吴三桂死磕,投入了全部的兵力,眼见突如其来的满清骑兵,没有了后备部队,大军抵挡了一阵子后终于溃败,李自成不得不放弃了山海关的进攻,回到了北京。
最终投靠了清朝自此,清军正式入关,进入了中原地区。
吴三桂此时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当了清朝的马前卒,不断地为清朝攻城略地。
回到了北京的李自成匆匆称帝,并于第二天就往西安撤退,当然临走的时候也没有放过吴三桂,把他全家老小34人全部斩杀。
失去了主子,失去了家人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没有了任何选择,他仇恨李自成,也只能带着部队不断地追杀李自成,以发泄心中的愤懑。
他从山海关一路最终打到了云南,成为了清王朝的平西王,至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也只能由后人去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