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
作者兰台
据说毛主席曾经评价粟裕大将是“
既有点伟大的谦虚,又有点伟大的骄傲
”。
这话认真说,我没有找到出处,真的是没有找到。
但是,这话不管是不是毛主席说的,但是我认为这是对粟裕将军最好的总结。
说到粟裕大将的谦虚,相信大家都知道粟裕将军“两次让帅”。
这里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那么,粟裕将军的“伟大的骄傲”又作何理解呢?
我这里说一下我自己的理解。
粟裕将军的“骄傲”主要是体现在指挥作战过程中。
粟裕将军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在与同事相处过程中,他都表现得特别谦虚,完全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但是一旦作战开始后,粟裕将军就会显得非常骄傲,他在指挥作战、战役规划上拥有绝对的自信,所以处处“以我为主”,绝不轻易相信其他任何人的判断,任何人都很难影响他的判断。
比如在豫东战役之前,刘邓都在事前提醒过粟裕,表示以中原野战军目前的状态很难帮得上忙。
但是等到豫东战役正式打响,当粟裕将军决定要全歼区寿年以及国民党第七兵团后,他完全没有考虑之前刘邓事先提醒过他的事情,专门向军委发电报请求中野务必拖住胡琏。
还是就是黄伯韬整25师,在黄伯韬军队到达豫东战场之前,粟裕将军还在请求山东兵团尽可能拖住黄伯韬部,然而等黄伯韬与整25师到达豫东战场后,粟裕将军似乎抓住了那一闪而过的灵感,此时反而觉得是全歼黄伯韬部的良机,于是下令让华野部队在36小时之内全歼黄伯韬部。
这里我们不谈豫东战役的具体得失,只说粟裕将军在豫东战役几个阶段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以我为主”的指挥风格,一旦粟裕下定决心,不管是下属、同事、还是上级,粟裕将军都要“发动”起来为粟裕将军心中的“战略规划”服务。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骄傲”,同时,也是一种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自信。
粟裕将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粟裕将军在业务上的“骄傲”确实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这里不是说妒忌啊、羡慕啊这种负面情绪,而是说粟裕将军在指挥上“以我为主”,有些时候也少了一些为同事、为下属考虑的“同理心”。
比如豫东战役后,皮定均将军在回忆录里表示豫东战役虽然战果很大,但是也让华野三个主力纵队“残废”了:
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编)师(指整编75师),但是我们三弟兄(指粟张兵团下属的三个纵队,即: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皮定均任副司令员的王必成六纵)都残废了。
很难说皮定均将军回忆录里的这段话里没有怨气。
其实从粟裕将军建国后低调的行事看,粟裕将军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我们看到,建国后粟裕将军在日常工作中也都是极力避免和同事、下级产生矛盾,有的时候甚至都有点“躲事”的嫌疑了。
比如“一五”计划时,解放军正规化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比如在1955年授衔前夕,彭德怀顶住巨大压力,让10万女军人转业或者复原,彭德怀当然知道这么做会得罪很多女同志,但是为了解放军正规化建设,彭德怀也只能“为国无暇谋身”了。
当时解放军许多军种设置经过几年时间,也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有些机构之前照抄苏联模式,现在发现不合适,需要总参出方案整改。
当时粟裕将军正担任总参谋长,按理说这应该是粟裕将军汇总方案后亲自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汇报,但是由于这种整改方案牵连太多,也会和不少同志发生冲突和矛盾,本就为人低调的粟裕就让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直接找彭德怀汇报了。
粟裕将军
这一点,在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里有详细的记载:
父亲说:“我还是认为按我们传统的司令部体制为好,提出撤销它5个,恢复到司、政、后三大部。总干和总政合,财务和后勤合,军械、装备合,军务部和队列部合,训练总监部合并到总参,监察部干脆撤掉,没什么可监察的!军委办公厅和总参办公厅合,没有必要搞成两个。”
“其他同志都赞成我,但粟裕不肯去汇报,说你去和彭说去。”
“彭老总基本同意我的设想,但还是有些顾虑…最后,彭老总决定保留总干部部和训练总监部,其他部合并。”彭老总考虑的还是很周到的。
拆庙历来是复杂微妙的,一直搞到1957年才算最后敲定下来。
当然,我不是在批评粟裕将军“躲事”,而是想说正因为指挥打仗时的“伟大的骄傲”,才让粟裕将军在和平时期不得不更加重视“伟大的谦虚”,甚至最后都有点好好先生的意思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既有伟大的谦虚,又有伟大的骄傲”这还真是对粟裕大将性格特点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