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中,人们口耳相传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是抗倭大将。他为了平复海岸边烧杀抢夺、无恶不作的倭寇而英勇作战,为保卫海边地区百姓的安康与幸福做出了不菲的贡献。那么,他抗击的倭寇到底是什么人呢?倭寇二字中“倭”指的是倭国,也就是日本的古称;而寇即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中的“寇”,倭寇是明朝时期沿海地区日本的海盗组织。
欲知倭寇起源,则需要了解当时明朝的沿海地区经商政策。自朱元璋建国之初,外有日本武士、浪人纠集在一起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内有朱元璋本身浓重的重农抑商传统思想,两者相碰便使得太祖制定了海禁政策,这是我国闭关锁国的开端。然而,倭寇的侵略和袭击并未因海禁策略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直到嘉靖年间,倭寇已经发展成海边不可忽视的霸道势力。倭寇不仅强抢我国百姓的财物,殴打手无寸铁的乡民,而且还勾结当地的富豪和中国本土的海盗,给沿海地区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其中,就有一位中国本土海盗汪直。
汪直在历史中的形象是完全的反面,他与日本海盗联手迫害老百姓,还将中国现有的武器技术贩卖至日本,被称为卖国贼。相反地,他在日本却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人不仅在国内为他竖立雕像,还来到中国的徽州——也就是汪直的故乡,为他立碑,结果石碑刚立就被砸。历史中的汪直究竟是什么人?
《歙县县志》中写道,汪直出生时,母亲曾梦到异象,认为他非肉体凡胎。嘉靖十九年(1540年)时,他与几个同乡一起去广东谋生,顺应当地潮流做起海商的违法买卖。为了运货,他亲自乘船到日本,由于在落脚地看到五座山峰,便为自己起名号“五峰船主”。日本那时经济、科技处于落后时期,因此其统治者对汪直的到来尤为欢迎,特地为他辟出一处地产做临时居所。这同时也是他后期被判通敌的罪证之一,因为明朝有明确规定禁止采买国外田产土地,禁止在国外居住。
至嘉靖三十一年,汪直逐渐在海上确立霸主的地位。由于他与当地官员商户交好,即便做着违法买卖也丝毫不惧法令。他甚至抱有幻想,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使明统治者改变海禁错误的政策。虽然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想法,不过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汪直的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作为海商明白海上贸易的重要性。
由于与当地官员交好,且倭寇通常会损害他的利益,他也曾随抗倭军队一起打击倭寇。但他总归师出无名,又与法令相悖。一年后,这种短暂的和谐就被前来抓捕汪直的军队打破。汪直被逼无奈,与官府谈判,希望能够开通通商口岸,打破多年来的祖制。在双方互通消息后,他选择主动归顺朝廷,并服从朝廷抗倭的命令。
可惜,他的想法并未得到实现。即便之后他一度配合军队抓捕倭寇,铲除当地私通官员,但是由于他并未停止与日本的交易,朝廷最终决定将他与手下消灭。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他与日本方交涉,使日本归还倭寇抢劫的货物和俘虏,在交涉途中被明官员发现并告发。官府误以为他又与日本勾结,于是派杭州官员王本固剿灭汪直。王本固性格耿直,但遇事不知变通,且思想老旧迂腐,他对汪直抱有过强的偏见。汪直被捕时连声喊冤:“吾何罪?吾何罪?”为了陈述冤情特写一文《自明疏》以此来自证清白,均被王本固视而不见。
直到汪直入狱,他仍旧对上乞求,希望开放沿海地区,将广东海税的政策沿用至别的区域,如果完全开放通商,对倭寇反而能起到抑制作用。他上表忠心,愿率领手下散兵同官兵一起消灭倭寇。但是他明智的策略却被认为通敌判国,于是在嘉靖三十八年时,汪直含冤被斩首,直到死时,他都没有认罪俯首,并断言自己死后,便再没有能与倭寇抗衡的势力。
显然,汪直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死后,浙江一带倭寇遍地横生,与此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与日俱增的威胁下,两年后,世宗派戚继光率军镇压倭寇,随后便有了戚继光的英雄传奇事迹。虽然戚继光用武力解决了明朝一直以来的安全危机,但是海禁政策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可以说,从长远角度来看,汪直的策略是明智的。他从小生长在沿海地区,自然比朝堂之上埋于案几的帝皇懂得经商之道。若当时明朝廷采用汪直的谋略,说不定这天下会变一番模样。
不过,汪直也并非忠诚之士或善类,他之所以执意请求废除海禁,只是因为海禁与个人利益相冲突,并不是真的考虑到国家的利益。明朝的海禁政策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现代人站在上帝的视角,自然会将其视为下策,但是如果置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海禁是必然的结果。只能说,汪直是生不逢时,他若生在汉唐,能够成立一番经商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