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整个美国境内竟然找不到半个刀匠——这件事听上去或让人很是惊诧。随着北美西部拓荒大开发兴起,大量的欧洲移民纷纷涌入北美西部安家落户,尽管这片土地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挤满了人(除了无人愿去冒险的西部荒凉地区之外)。
当时,这里虽生活着一小批铁匠,但他们所专注的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耕地农具、马蹄铁以及其他零散生活器具的维修上,极少有人会将目光转向刀具铸造。
▲北美西部拓荒时代的欧洲移民
▲1889年的北美西部最早的铁匠还不具备制造刀具能力
▲18世纪初,北美大约有6500万头美洲野牛。自从欧洲人踏上这块新大陆,美洲野牛就被屠杀了
▲18世纪,西方殖民者猎杀美洲野牛,以剥皮取肉。美洲野牛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大量的肉和皮革
▲剥皮是一种技术活。普通刀锋利的刀尖会刺穿皮革,影响外观,需要专业的剥皮刀进行剥皮。
1818年,亨利·哈灵顿在这个新世界建立了北美第一家刀具厂。然后在1834年,约翰·鲁塞尔(John Russell)开了第二家刀厂,他的客户群远远超过了他的第一家刀厂前辈。
▲约翰·吕塞尔(John Rusell)肖像画
吕塞尔出生于一个堪称英国拓荒者的旧式家庭中,当他决定在马萨诸塞州格林菲尔德市内的格林河畔开设工厂时,其家人和朋友们全都被吓了一跳。事实上,吕塞尔并无半点儿这方面的经验,制造刀具完全是零基础。他的人生第一份职业是银器匠师——制造银器,而后则是在佐治亚州当过羊毛商人,后者使他攒下了可观的原始资本积累和经济基础。
1832年,罗素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故乡,决定在这里成家,提前退休。可惜这个地方太缺乏娱乐性了。唯一能帮助他走出抑郁状态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重新进入工作。但是他为什么选择做刀呢?你要知道,那时候没有制刀的传统,他自己以前也只是做银匠,连全国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不幸的是,历史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约翰·拉塞尔设计的野牛剥皮刀至今仍在生产
也许,当时的罗素只是自言自语:“为什么不呢?”他的生意从一开始就不顺利。挫折接踵而至。刀厂两次起火,一次被绿河淹。找到有资格做刀的工人也是极其困难的,但这些打击并没有使他气馁。当然,除了刀子,他还兼职做了一些木制工具,通过他哥哥弗朗西斯在纽约的商店里出售。所以在他设计的第一个长刀系列诞生的时候,罗素就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兄弟的店铺为基础,打开了东西方市场,从而扩展到美国。
▲老青河半剥皮刀
▲老款格林河刀身上的LOGO铭印
吕塞尔设计的长刀系列中,其第一个系列包含的五种刀型在今天依然还在生产售卖。在其投产之前,吕塞尔细心地制定了生产方法,以格林河(Green River)产生的水能供应电锤运作,从而确保大批量生产刀具的成功。刀具的原料钢材产自英国谢菲尔德,全都有着极好的品质。吕塞尔设计的刀具作品中有这么一款长款剥皮刀,其刀柄部分十分扁平,两侧加饰木质面板,以铆钉锁定刀柄。它的使用功能明确——那便是剥皮以及切割猎物。该剥皮刀后来成为经典,至今还在生产销售。
▲约翰·吕塞尔设计的牛肉剥皮刀有着颀长的刀刃,用以割切肉片,后来被人们称为屠夫
▲格林河剥皮刀特点是刀尖宽阔且上扬
▲格林河剥皮刀
▲老款格林河半剥皮刀
▲格林河早期实用刀——达德利通用刀,主要处理各种简单常见的屠宰活
这种剥皮刀刀型还被细分为好几种不同的刀具,1、包括美洲野牛剥皮刀,其特点是刀尖宽阔且上扬;2、“达德利通用”(Dadlley Universal)——早期的实用刀,主要处理各种简单常见的屠宰活;3、剔骨刀,处理剔除骨头上的碎肉和筋皮;4、半剥皮刀,可处理中小型猎物(主要还是北美上千万的北美野牛),包括切割和剥皮,它的表现比其他老大哥剥皮刀更为优秀;5、牛肉剥皮刀,后来人们也将之称为“屠夫”,其刀身长达20厘米,可帮助使用者轻易地切割肉片。
▲格林河经典剥皮小短刀
▲现代格林河经典不锈钢剔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