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谁导演了抗日时的南京惨案?表面破釜沉舟,实际上是看谁跑得快
迪丽瓦拉
2025-07-27 21:04:47
0

1937年11月12日,

淞沪会战

以中国军队的彻底大溃退而

宣告结束

这是一次

隐藏在成功光环下的

巨大失败

,国军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看似将日军的兵力分成了东西两线进攻,实则并未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也未能达到分散日军兵力的目的。

不过淞沪会战的确也是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言论

,但是其蒙受的巨大损失和撤退时的慌乱局面,为后续的战役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以至于

南京保卫战还没开打,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南京保卫战

是一场值得深刻反思和痛定思痛的战役,它

由全体军民的英雄奋战开始,却最终演化为一次杂乱无章争先恐后地撤退。

南京危急!

上海失陷之后,因国军兵力损失巨大且撤退时混乱不堪,导致日军乘胜西进几乎全无阻力,

兵锋直指南京城下

。在这种背景之下,

南京城守还是不守、值得用多大的代价去守成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蒋介石先后为此三次召开军事会议,此时此事,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是

“放弃南京”

或者是在

“南京做象征性抵抗”

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正确的,但是

蒋介石

并不认可,且他

寄希望于欧美调停

,更是不能为了面子死守南京。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

“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怀也”

,故而蒋介石此时纠结的不是南京守不守,而是谁来守。

唐生智

这时对蒋介石和其他人说守卫南京可以

“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

并且他认为,

南京作为首都,作为孙中山陵墓所在地,如果此时还不肯牺牲那不仅仅是对不起中山先生,也对不起也对不起军队的统帅了。

唐生智这番话的确起到了力排众议的效果,且无论南京保卫战是否取得成功,此番话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11月19日,唐生智便接到蒋介石的手令,就职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他认为这次守卫南京,

一方面

自己抱定了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

另一方面

因为这种牺牲精神,必定能重创日军。

为了这次南京保卫战,蒋介石

调集十五个师共计十万余人的兵力(实际上可能不到十万)

,唐生智以梯次配备的原则,由外廓而至复廓分两层配属,在态势上说,确有誓死抵抗的表现。

鏖战

当月25日,日军携八个师团的强大兵力分三路向南京城发起进攻,与南京守卫部队的外围军队发生了激战。

当时

刚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王耀武第51师负责防守淳化镇

,此处战况极为惨烈,自12月5日起,

连续与日军血战三天,阵地数次易手。

战至9日,日

军已进至第二梯次复廓防御阵地

,此时战况已经更加惨烈,

日军也有关于其部队死伤极大、军队疲劳异常的记载。

在这种情况,当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

松井石根

选择对唐生智所部空投

《投降劝告书》

扬言若唐继续抵抗,则必定让古都南京毁于一旦。

唐生智则对所部重申军令,严密约束,仍然做坚决抵抗。

松井石根下令对南京城发动总攻击,此时

唐生智则仍选择靠前指挥

,以激励守城部队士气,

至11日,南京城已经全线展开激战

“一苇渡江”唐生智

此时,南京城的守卫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达成目的,应当做详细的撤退谋划。但是唐生智好像一开始就从未想过撤退之事一样,即使在11日当晚,

唐生智已经接到了蒋介石的撤退命令

,但是

他的布置中仍然还是防守之事,无任何撤退的谋划。

然而就在12日上午还接到唐生智命令正在坚决抵抗之中的各部队,却没想到,当日下午唐生智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唐生智的撤退部署非常之仓促,总体上说就是

“大部正面突围,一部渡江”。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人多船少,加上之前为表达破釜沉舟的决心,又将各部队船只收缴,此时来不及配发,故而这一方略虽然仓促,但也合理。

但是在撤退命令即将发布的时候,唐生智偏偏口头又加了一句“

87师、78军、74军和教导团总队如果不能突围,可在有渡轮时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样的补充就出了大问题,

原定可以正面突围的部队也成了渡江撤退的,于是撤退的命令就从原本的

“大部队正面突围,一部渡江”在一种极其荒唐的原因下“一部突围,大部分渡江”。

在这样仓促而且荒唐的部署下,撤退的慌乱就可想而知了。并且在军事上,撤退途中所造成的伤亡很容易超过正面作战的伤亡,这就决定了军队在撤退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部署。

以此次南京保卫战为例,想进行有效撤退,必须制定好渡江撤退和突围的具体部队,且需坚决执行,另外要提前准备渡江船只,约定集结方位。

又如渡江撤退的部队,在命令下达之后(命令一般应提前下达),要充分根据战场情况,选择一部掩护大部队撤退,如突围也应选择相应的突围方式,以保证能保存更多有生力量。

但是在南京的战场上,唐生智完全没有给各部队留下调整部署的时间,下达撤退命令之后,

唐生智没有理会乱作一团的各部,自己早已经先行撤退,虽是奉命,但是如此部署,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并且在整个作战中,

唐生智及守城各部之中联络极其不畅通,且唐生智自己的命令也得不到各部队贯彻。

导致在

撤退之时命令无法有效传达

,加之前面撤退命令上的问题,混乱进一步加剧。

最后南京撤退的真实情况是无论是突围撤退还是渡江撤退的部队,大都涌到南京江边,其数量达九个十师之多,挹江门前已经达到了水泄不通的程度。

因人数过多且无人维持秩序,场面混乱不堪,

很多行至中流的船只被岸上不能渡江的部队开枪击沉,也有载人过多在江中沉没的,有拆门板渡江而淹死的。

就连负责掩护机关及直属部队过江、渡江条件极好的

宋希濂之78军,也只能有四千人过了长江,其余尚有七千余官兵滞留在对岸

。其余部队的渡江情况可想而知!

结语

南京保卫战,撤退时所蒙受的损失远远大于作战损失。在杂乱无章争先恐后的撤退中,

被友军杀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而那些没能撤走的军人最后躲在南京城内,放下武器的他们惨遭日军的屠杀。

而唐生智,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他固然有责任,但他的失误也并非主要责任,毕竟

淞沪会战的惨重损失和蒋介石的天真幻想,南京的失败已经是必然。

然而

蒋介石

还是

将责任一股脑推到了唐生智身上

,把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在抗战结束后,

唐生智坚定地站在了历史和人民的一边,为和平奔走呼号,最终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解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等人经过谋划,响应天下号召,于太原举兵起事。617年,李渊率士兵三万以“匡扶...
原创 她...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唐朝的故事。唐朝在我看来啊,是一个贼奇特,贼魔幻的朝代,那我们今天呢,不讲那些皇...
原创 临... 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看上去十分残酷的话语在历史上却一次又一次重演。对于...
原创 美... 金钱是政治的母乳。——杰西·安若 在阶层分明的美国社会中,只存在着两种人,那就是富人和穷人。 后者在...
原创 唯... 唯一开创两个盛世的朝代,唐朝到底有多强大?军队战斗力不输蒙古 在南北朝时,汉族势弱,各个少数民族政权...
原创 当... 若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天下必将大乱。当时形式最好的孙权,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可能也是孙权。 为什么...
原创 大...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社会正式进入了封建时代。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就像是一条东方的巨龙,达到了鼎盛时...
原创 2... 纵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让很多人成了垫脚石,像袁绍、刘璋、张鲁等等。换句话说,这些人物就像是米粒,孙...
原创 唐... 春天到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 “ 血拼 ”时刻 毕竟去年的衣服 已经配不上今年的自己啦 当下的我们 一直...
原创 此... 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接见来中国朝贡的日本使者,“建武...
原创 美... 美国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国家,一定要推行世界霸权、掠夺全球财富、盘剥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这是资本必须...
原创 中... 陈老师趣说历史第二百三十四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人的智慧是我们很难想象到的,没有现...
原创 为...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中国,不管是在历史任何时期,国家统一,...
原创 为... 成吉思汗是中国人吗?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中国人都会把成吉思汗当做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统治者之一。 按照我们...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朝晚期,图中的五个女子均是有家室背景的,从她们的穿着打扮就可以看出,只不过这其中应该...
原创 尔... 引言 任何一个朝代,都必须把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摆正。当皇家的天平,一概地倾向了朝廷,皇权的大树就开始从...
原创 日... 在韩国和日本的民间调查中,经常会被提及的就是“中国人”,而结果也常年不变,日本人超过70%以上不喜欢...
原创 同...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天安门洪亮高昂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新中国于此...
原创 很... 三国时期的关羽虽然死得很悲壮,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尤其是对待兄弟特别讲义气,对待刘备更是死心塌...
原创 伟... 作为伟人身边的人, 除了要拥有过人的胆识之外还有一点是比胆识更重要的 ——那就是细心与智慧。要知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