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2日,
淞沪会战
以中国军队的彻底大溃退而
宣告结束
。
这是一次
隐藏在成功光环下的
巨大失败
,国军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看似将日军的兵力分成了东西两线进攻,实则并未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也未能达到分散日军兵力的目的。
不过淞沪会战的确也是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言论
,但是其蒙受的巨大损失和撤退时的慌乱局面,为后续的战役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以至于
南京保卫战还没开打,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南京保卫战
是一场值得深刻反思和痛定思痛的战役,它
由全体军民的英雄奋战开始,却最终演化为一次杂乱无章争先恐后地撤退。
南京危急!
上海失陷之后,因国军兵力损失巨大且撤退时混乱不堪,导致日军乘胜西进几乎全无阻力,
兵锋直指南京城下
。在这种背景之下,
南京城守还是不守、值得用多大的代价去守成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蒋介石先后为此三次召开军事会议,此时此事,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是
“放弃南京”
或者是在
“南京做象征性抵抗”
。
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正确的,但是
蒋介石
并不认可,且他
寄希望于欧美调停
,更是不能为了面子死守南京。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
“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怀也”
,故而蒋介石此时纠结的不是南京守不守,而是谁来守。
唐生智
这时对蒋介石和其他人说守卫南京可以
“掩护前方部队的休整和后方部队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缓敌人的进攻”。
并且他认为,
南京作为首都,作为孙中山陵墓所在地,如果此时还不肯牺牲那不仅仅是对不起中山先生,也对不起也对不起军队的统帅了。
唐生智这番话的确起到了力排众议的效果,且无论南京保卫战是否取得成功,此番话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11月19日,唐生智便接到蒋介石的手令,就职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他认为这次守卫南京,
一方面
自己抱定了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
另一方面
因为这种牺牲精神,必定能重创日军。
为了这次南京保卫战,蒋介石
调集十五个师共计十万余人的兵力(实际上可能不到十万)
,唐生智以梯次配备的原则,由外廓而至复廓分两层配属,在态势上说,确有誓死抵抗的表现。
鏖战
当月25日,日军携八个师团的强大兵力分三路向南京城发起进攻,与南京守卫部队的外围军队发生了激战。
当时
刚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王耀武第51师负责防守淳化镇
,此处战况极为惨烈,自12月5日起,
连续与日军血战三天,阵地数次易手。
战至9日,日
军已进至第二梯次复廓防御阵地
,此时战况已经更加惨烈,
日军也有关于其部队死伤极大、军队疲劳异常的记载。
在这种情况,当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
松井石根
选择对唐生智所部空投
《投降劝告书》
,
扬言若唐继续抵抗,则必定让古都南京毁于一旦。
唐生智则对所部重申军令,严密约束,仍然做坚决抵抗。
松井石根下令对南京城发动总攻击,此时
唐生智则仍选择靠前指挥
,以激励守城部队士气,
至11日,南京城已经全线展开激战
。
“一苇渡江”唐生智
此时,南京城的守卫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达成目的,应当做详细的撤退谋划。但是唐生智好像一开始就从未想过撤退之事一样,即使在11日当晚,
唐生智已经接到了蒋介石的撤退命令
,但是
他的布置中仍然还是防守之事,无任何撤退的谋划。
然而就在12日上午还接到唐生智命令正在坚决抵抗之中的各部队,却没想到,当日下午唐生智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唐生智的撤退部署非常之仓促,总体上说就是
“大部正面突围,一部渡江”。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人多船少,加上之前为表达破釜沉舟的决心,又将各部队船只收缴,此时来不及配发,故而这一方略虽然仓促,但也合理。
但是在撤退命令即将发布的时候,唐生智偏偏口头又加了一句“
87师、78军、74军和教导团总队如果不能突围,可在有渡轮时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样的补充就出了大问题,
原定可以正面突围的部队也成了渡江撤退的,于是撤退的命令就从原本的
“大部队正面突围,一部渡江”在一种极其荒唐的原因下“一部突围,大部分渡江”。
在这样仓促而且荒唐的部署下,撤退的慌乱就可想而知了。并且在军事上,撤退途中所造成的伤亡很容易超过正面作战的伤亡,这就决定了军队在撤退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部署。
以此次南京保卫战为例,想进行有效撤退,必须制定好渡江撤退和突围的具体部队,且需坚决执行,另外要提前准备渡江船只,约定集结方位。
又如渡江撤退的部队,在命令下达之后(命令一般应提前下达),要充分根据战场情况,选择一部掩护大部队撤退,如突围也应选择相应的突围方式,以保证能保存更多有生力量。
但是在南京的战场上,唐生智完全没有给各部队留下调整部署的时间,下达撤退命令之后,
唐生智没有理会乱作一团的各部,自己早已经先行撤退,虽是奉命,但是如此部署,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并且在整个作战中,
唐生智及守城各部之中联络极其不畅通,且唐生智自己的命令也得不到各部队贯彻。
导致在
撤退之时命令无法有效传达
,加之前面撤退命令上的问题,混乱进一步加剧。
最后南京撤退的真实情况是无论是突围撤退还是渡江撤退的部队,大都涌到南京江边,其数量达九个十师之多,挹江门前已经达到了水泄不通的程度。
因人数过多且无人维持秩序,场面混乱不堪,
很多行至中流的船只被岸上不能渡江的部队开枪击沉,也有载人过多在江中沉没的,有拆门板渡江而淹死的。
就连负责掩护机关及直属部队过江、渡江条件极好的
宋希濂之78军,也只能有四千人过了长江,其余尚有七千余官兵滞留在对岸
。其余部队的渡江情况可想而知!
结语
南京保卫战,撤退时所蒙受的损失远远大于作战损失。在杂乱无章争先恐后的撤退中,
被友军杀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而那些没能撤走的军人最后躲在南京城内,放下武器的他们惨遭日军的屠杀。
而唐生智,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他固然有责任,但他的失误也并非主要责任,毕竟
淞沪会战的惨重损失和蒋介石的天真幻想,南京的失败已经是必然。
然而
蒋介石
还是
将责任一股脑推到了唐生智身上
,把自己摘了个干干净净。在抗战结束后,
唐生智坚定地站在了历史和人民的一边,为和平奔走呼号,最终促成了湖南的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