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朝代,其延续的时间也长达289年,在唐朝最为强盛的时候,可以算得上是当时国际上的超级大国。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其一》中曾经描写开元盛世的境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过唐朝的国势在安史之乱后却开始走下坡路。
01
在安史之乱后,整个国家不但人口锐减,而且朝中的朝政也逐渐被宦官所把控,同时军阀割据十分严重,虽然有过中兴时期,但是大唐帝国的颓势已经无法扭转。
安史之乱已经彻底将唐朝的五脏六腑严重损害,只剩下一个看起来依然光鲜的躯壳。
持续了七年的安史之乱,在前三年都是由安禄山父子所主导,而后面四年则是史思明父子在作乱。
安禄山在起兵后第2年就死去,他的儿子安庆绪不能很好的掌控权势,很快就被唐军收复了失地。
▲安史之乱相关画作
此时看起来,判断已经要被平定,但是史思明的再次叛变,却给了唐朝更为沉重的一击。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儿子史朝义弑父自立,导致叛军功亏一篑的话,也许史思明会就此终结大唐帝国。换句话说,如果史思明多活几年,那么唐朝的命运也许会提前100多年就被终止。
史思明与安禄山很早就已经相识,史思明为人狡猾彪悍,这一点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端倪。
▲安禄山画像
在安禄山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之后,史思明当然也获得了升迁。当时史思明已经40岁了,但是这却并不妨碍他后来对于唐朝的祸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虽然共同起兵造反,但是在他二人之间却没有什么忠诚和情义可言。
史思明是典型的唯利是图,在他看来,所谓的忠诚都是帝王将相们的权谋之术,一切行动都要基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史思明非常善于见风使舵,始终保持自己能够站在优势一方,这样的人不管对谁而言都是心腹大患。
02
在跟随安禄山起兵后,史思明在战场上确立了自己的优势,他也为安禄山的步步紧逼立下了大功。
此人生性残忍,不但经常纵兵抢劫掠夺百姓,而且还常常以杀人为戏。后来安禄山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负责镇守自己的老巢,所以史思明所率领的部队有着极强的战斗力,经常击溃唐军。
在安禄山去世后,史思明根本不听从安庆绪的号令。
▲影视剧中的史思明
安庆绪也只能无可奈何,此时叛军已经颓势尽显,安庆绪兵败后意识到史思明已经成为自己背后的一把刀,所以他本来想除掉史思明。
但是史思明见状不妙,干脆率领着十三郡的兵马,向唐朝投了降。
不过史思明的投降也仅仅是名义上的,他中依然与安庆绪保持联系。
唐肃宗曾经想要偷偷抓住史思明,史思明便借着这个机会再次起兵造反。
▲叛军攻占洛阳配图
公元758年,安庆绪与史思明相互约为兄弟,不过就在第二年,史思明便将自己的这位“兄弟”缢死。
之后,史思明便自称为应天皇帝,改国号为大燕。
759年冬天,史思明经过一番苦战后占领了东都洛阳。761年,李光弼被史思明击败,史思明让史朝义做先锋继续进攻。谁知史朝义却兵败,史思明为此十分生气,于是想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史朝清过来。史朝义对此也感到十分愤怒,最终决定要杀掉史思明夺取权利。
03
根据《旧唐书》记载,史思明在被杀死之前曾经感叹:“然汝杀我太疾,何不待我长安?终事不成矣!”
后来也正如史思明所言,他死之后叛军人心不稳,众将不再听从史朝义的调遣,纷纷想退回幽州。在这种情况下,叛军被唐军和回鹘的联军击败。史朝义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被自己的旧部所杀,安史之乱也终于就此结束。那么为什么一些史学家认为史思明才是安史之乱的祸首呢?那是因为虽然这场叛乱最初是由安禄山发动,但是其实危害最大的人是史思明。
▲现代人演绎大唐盛世
史思明的聪明才智远胜安禄山,安史之乱开始没多久,安禄山就被杀了,此时,唐朝廷既没有很好的安抚史思明,又未能及时将其铲除。而且唐朝廷也没有迅速将安庆绪拿下,这样也导致了史思明降而复叛。若不是史思明如此这样的折腾,唐朝的盛世还能延续好多年,可见他对盛唐造成的伤害。
结语
这场叛乱持续长达几年,给唐朝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唐朝此后也就一蹶不振,走上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