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以近40000人的伤亡代价,终于全歼黄百韬第七兵团,粟裕将军总算松了口气,可以腾出手来支援其他战场了。先说明一下,华野打黄百韬可不是网上流传的什么“伤亡六万”,华野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围歼黄百韬和阻击邱清泉、李弥的所有战斗中,总计伤亡49000余人。
(粟裕剧照)
不过华野仍然还是伤亡惨重,因为牺牲和负伤的都是一线战斗员,几占华野全军的四分之一(以总兵力42万计、以战斗兵占半数计)。虽然战场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解放战士”,不过融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华野此时整体战斗力略有下降是事实,然却根本没有休整时间,因为还有三大坨敌人呢:
其一是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10万余人,正在做困兽之斗,而兵力兵器都不充足的中野,一时还真吃不掉这个第十二兵团;其二是奉命从蚌埠北上援救黄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拢一起也有10多万人,必须加以阻击或歼灭;其三也是最大的一坨,由杜聿明统一指挥的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
既然邱疯子、李弥、孙跑跑三个兵团的敌人都缩回了徐州城,在许多人看来,一场艰苦的攻城作战即将打响。
一、杜聿明确曾试图救援黄维。
黄百韬已经完蛋了,黄维则被中野主力包围,下面的仗该怎么打,老蒋有点懵圈,于是11月24日,急召刘峙和杜聿明飞南京商量。之前撤到蚌埠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先到了,一脑门汗,随后副总司令杜聿明也赶到,两个人面面相觑,一同往见“总统大人”。
几个脑袋碰一起,还是拿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最后作战厅长郭汝瑰提议:首先打通徐州到蚌埠段的津浦铁路,既能策应黄维突围,也可以保障徐州的作战物资供给,具体操作是徐州三个兵团向南进攻符离集(好像那的烧鸡很有名)、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向北攻击宿县。
眼见其他人没有什么好办法,老蒋也就批准该案,随即命令杜聿明飞返徐州,马上部署进攻。
尽管折了第七兵团,徐蚌战场上蒋军彼时还有六个机动兵团的60多万兵力,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杜聿明还是有点心气的。飞机快到徐州时,杜聿明特地命令驾驶员到双堆集上空转了一圈,并且用地空电台跟黄维通上了话,尽管两人没有隶属关系,打打气总是应该的。
杜聿明眼见地面上炮火连天,心头一颤,这时候黄维先跟老同学喊上了:“光亭兄,当面敌人非常顽强,这样打不是办法啊”!杜聿明安慰到:“今天老头子已经决定大计,马上会下命令,请你照令实施好了”!然后匆忙飞向徐州,万一飞机挨揍不是闹着玩的。
从11月26日,杜聿明督促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发起猛攻,企图突破解放军阻击线。
(李弥剧照)
此时华野主力尚未赶来,在徐州以南负责阻击敌人的,是华野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约一个师的规模)和冀鲁豫军区两个旅,就战斗力来说肯定不是一流的。然而这些部队的指战员们浴血坚持,依托丘陵地带死战不退,邱、孙两个兵团整整攻了两天,各自前进不足5公里。
兵贵神速,鉴于徐州之敌正以主力南犯,腾出手来的粟裕急调山东兵团主力驰援徐南战场,华野8纵、9纵等主力部队于11月28日的夜里兼程赶到,阻击力量顿时大大增强。所以从11月29日起,邱清泉、孙元良再也攻不动了,每天只敢发炮应付差事,地面部队不能前进哪怕一步了。
“南北对进”的计划看来又破产了,老蒋眼见徐州三个兵团南下不成、蚌埠两个兵团北上失败,而黄维又天天告急,愁肠百转,只好再召杜聿明到南京商量对策。
(刘峙)
二、顾祝同主动提出放弃徐州。
1948年11月28日,杜聿明再次飞到南京面蒋,按例先向“参谋总长”顾祝同报到。刚一见面,杜聿明就嚷嚷兵力不足,要求南京必须从其他地区调兵:“目前挽救黄维的唯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与共军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也危险”!
顾百顺唉声叹气:“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都调不动,现在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能不能安全撤出”?杜聿明一听,啥?几大战略区连一个军都调不过来,那还玩个屁,如果黄维兵团完蛋,那徐州就是一座孤城,自己就是下一个王耀武。
也就是说,杜聿明之前并没有放弃徐州的打算,毕竟手握三个兵团,同时徐州还储存有大量军火和粮食,死守还是能够撑一段时间的。至于顾祝同突然想放弃徐州的打算,虽然利于机动作战,却严重不符合蒋军的作战风格,笔者怀疑也是上了圈套。
现在顾祝同主动提出弃守徐州,倒是让杜聿明楞了一下,脑袋转一圈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从徐州撤出问题不大,可是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只有让黄维守着,牵制共军,将徐州部队撤出,经永城到蒙城地区,以淮河为依托,再向共军攻击,可以解黄维之围”。
注意,杜聿明的这个方案有私心:“
只有让黄维守着,牵制共军
”的意思,是徐州三个兵团跑路时,先不管黄维兵团的死活,而是利用黄维牵制住中野全部和华野一部,使我军无法集中兵力兜截之;至于逃到淮河岸边以后,能否回过头来再行攻击,或者黄维能否撑到那个时候,只有天知道了。
过一会老蒋来了,听完顾祝同和杜聿明关于放弃徐州的方案,也实在没有别的主意,只好准奏,于是杜聿明当天晚些时候再匆匆飞回徐州,紧急部置撤退。
杜聿明集团到底能不能跑掉呢?大概率是可以的,一方面,是从西柏坡到总前委、华野司令部,对杜聿明突然放弃徐州的估算,并不是很充足,盖因老蒋的作风,轻易绝不会放弃大城市,尤其是兵多粮足的徐州。另一方面,是由于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所以在撤退时间和撤退路线上,我方得到的情报有误。
最重要的第三点,是华野的情况也确实比较困难,刚刚经历碾庄圩和徐东大战的各纵队,非常疲劳急需补充,且粟裕的计划为:
首先以一部阻击和监视徐州之敌,主力在南线寻歼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吃掉这路敌人后,然后再回师包围徐州,所以华野主力正在向徐州以南地区集结。
华野战史这样写道:野战军要在三个方向上作战,即以一部兵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又在南北两个阻援战场上,阻击和钳制敌人五个兵团40余万人马,是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时刻。
简单给读者框算一下,华野当时已派出三个主力纵队加特纵一部,参加打黄维;又以三个主力纵队在南线阻击和诱歼李、刘两个兵团,能够用来钳制和阻击徐州之敌的,仅余六个主力纵队(鲁纵、渤纵、广纵都不能算主力),即便加上三个非主力纵队,至多20余万兵力,且多部署在徐州以东、以南地区。
而杜聿明手下的三个兵团有26万人,加上剿总直属队、特种兵部队杂七杂八有接近30万人,并且杜聿明选择的撤退方向,是向徐州以西再转西南。以20余万兵力追击包围30万敌人,很明显是不现实的,何况杜聿明又玩了个金蝉脱壳,一昼夜便弃城撤退,我军还要晚于敌人一步行动。
所以杜聿明集团突然向西撤退时,也是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时刻,30万敌人跑过淮河甚至跑过长江,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情。
三、杜聿明被迫停止撤退。
徐州之敌是1948年11月30日夜间开始行动的,各部队疯狂向西跑路,华野则是从12月1日整体上开始追击,经过两天的你跑我追,到12月3日是最为关键的一天。前一天夜里,杜聿明的总部和部队主力已经跑到孟集,当天早晨整队完毕准备再次出发,老蒋的空投信到了。
换言之,如果12月3日上午杜聿明继续不管不顾跑路,华野想全部围住这30万敌人,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邱清泉第二兵团辖有一个快速纵队,具备一定的摩托化行军能力,晚了一天全靠两条腿追击的华野部队,其巨大困难可以想像:抓住一部可能,抓住全部不太现实。
华野战史也承认:“如果杜聿明坚持要走,我军追赶他们是不容易的,毕竟敌人有汽车,四个轮子总比两条腿跑得快”。
然而老蒋的亲笔信措辞实在太严厉了,向来比较忠诚的杜聿明确实被吓到了:“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亡种,望弟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大概解释一下,老蒋恐怕已经看出杜聿明的小心思,那就是留下黄维兵团吸引解放军围攻,径率30万人马一路逃窜,一口气逃到淮河岸边再说,至于黄维能坚持多久并不重要,总体思路就是要“牺牲10万人挽救30万人”。
所以当空军报告,华野正展开全线追击,连濉溪口地区的部队也加入了向西追击的行列时,老蒋又变卦了,强令杜聿明转向救黄维:
濉溪口位于杜聿明集团的东南方,是接近黄维兵团的必经之路。
(注意濉溪口的位置)
也就是说,老蒋命令杜集团的三个兵团不许再朝西跑了,马上掉头向东南攻击,与黄维兵团先汇合再说,于是杜聿明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来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万一空军的侦察报告是真的怎么办?那将丧失挽救黄维最后的机会。可如果掉头去救黄维,手下这20多万人马极有可能被华野追上并包围,到头来非但黄维没救出来,自己和三个兵团也得搭进去。
所以杜聿明是心乱如麻,恨不得把那封信给撕了。眼见老蒋的“手谕”口气太重,杜聿明委实不敢自己独断,遂找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司令来商量。
“邱疯子”磨磨蹭蹭下午2点才到了总部驻地,张口就喊“总座,可以按照命令打”!在三个兵团中,以邱兵团实力最雄厚,李弥和孙元良也不好公开反对。于是杜聿明决定停下来整理部队,自12月4日起向东南方向的濉溪口进攻,以期与黄维汇合。
四、老蒋因何出尔反尔?
1948年12月4日,正当杜聿明指挥部队向濉溪口“攻击前进”时,粟裕调动的十一个纵队从四面八方纷纷赶到,在陈官庄地区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战役合围,从此,杜聿明和他的部队再也逃不掉了,攻击不成突围失败,直至全军覆灭和本人被俘。
那么老蒋难道不清楚“
牺牲10万人可以挽救30万人
”的道理吗?难道不知道出尔反尔的危害性吗?咱们都冤枉他了,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并有着20多年的作战指挥“经验”,老蒋基本的战役眼光还是有的。只是他一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徐蚌地区,二是舍不得双堆集的“土木系”老本。
黄维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其中的第18军、第10军和第14军,都是“土木系”的基本部队。
第18军不消说了,那是陈诚“土木系”起家部队第11师扩编起来的,1930年就拿到番号了。第10军原本不是土木系的队伍,但是在1947年的定陶战役中,以第10军缩编的“整编第3师”被刘邓大军全歼,中将师长赵锡田被俘,在陈诚的操作下,是以整编第11师的一个整编旅为基干,重建了该部,所以现在的第10军也是“土木系”的。
第14军的前身是晋绥军孙魁元部,中原大战期间被老蒋吞并,是被“中央化”的杂牌军,早期一直是卫立煌的基本部队。抗战胜利后,陈诚又是一顿手段,将其部队掺沙子挖墙角,再以“土木系”大将罗广文调任军长,完成了对这支部队的控制,1948年9月纳入第十二兵团战斗序列。
就算第18军是亲妈生的,难道第二兵团核心部队第5军就是后娘养的?这里面还真是有点说道。
(邱疯子)
在所谓的“五大主力”中,第18军被称为“宠出来的18军”,因其既是陈诚的心头肉,也是老蒋另眼相待的部队,1938年武汉会战以后,一度调到重庆担任卫戍任务,就是因为绝对信任以及不愿损失。若非宜昌有失,第18军恐怕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要在四川大后方“养膘”,因此该军的抗日战绩只能算一般。
在蒋系中央军的内部,也是亲疏有别的,在兵力较多的“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中,陈诚的“土木系”无论实力还是势力,毫无争议排名第一。
胡宗南集团虽然也受信任,仍不及陈诚集团,至于汤恩伯集团的快速膨胀,本来就不是老蒋的本意,所以从抗战末期开始,汤集团遭到一定程度的打压,汤恩伯的基本部队都被拆开使用了。
至于第74军系统、第52军系统和杜聿明的第5军系统,虽然也是嫡系,然其部队规模、重要程度和被宠信程度,还是要低于“土木系”的。
前文特别提到“
势力
”一词,是因为不仅陈诚手中掌握的部队数量最多,“土木系”出身的大员更多,像什么罗卓英、林蔚、郭忏、胡琏、郭汝瑰,什么四大金刚十三太保等等。算上逃台以后的晋升,第18军先后产生了五个一级上将、四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一个空军总司令、一个联勤总司令和二十多个军长。
也就是说,“土木系”属于蒋系中央军当中“嫡系中的嫡系”,而“土木系”军事集团更是老蒋黄埔系部队的支柱和骨干,其地位要高于杜聿明、邱清泉的第5军小集团。如果任由杜聿明率领第5军和重建的第74军逃出生天,而对近在咫尺的第18军不管不顾,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坐视第十二兵团、第18军、第11师被歼,眼睁睁看着黄维、胡琏等爱将或死或俘,老蒋是很难跟“土木系”一票大员交代的,也必将动摇黄埔系军队的基础。
五、陈诚在幕后也没闲着。
之前的1948年5月间,陈诚遭到其他各派系的集体声讨,要求其为军事上的惨败负责,只好灰溜溜躲进上海的医院里避风头。最终在老蒋的暗示下,主动辞去了“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海军总司令”的本兼各职,然后才换上来一切唯唯诺诺的顾祝同,但是你以为陈诚就此失宠了?显然不是。
因为陈诚无非是替蒋“背锅”罢了,战场的实际最高指挥其实是蒋某人,只不过“土木系”咄咄逼人十余年,其他各派系借机来个总爆发而已;还因为陈诚虽然暂时离开中枢,但是“土木系”的基本盘还在,参谋次长林蔚、联勤总司令郭忏这帮人,哪个不是陈诚的哥们和心腹?
所以陈诚的复出只是时间问题,那么对于“土木系”的基本部队第十二兵团,老蒋肯定不好弃之不顾。
在淮海战役打响前的1948年10月间,陈诚已举家迁往台北,名义上是继续养病,实则为老蒋退守台海预作准备,把最后的退路都交给陈诚来经营,足见其恩宠不减。两个月以后三大战役结束,老蒋下野前匆忙签署的命令之一,就是陈诚出任台岛警备总司令,不久兼省主席和东南军政长官。
现在能够懂得,杜聿明接到的亲笔信里“
亡国灭种
”的真正含义了吧?亡国当然是所谓的“党国”要灭亡,而“灭种”的话外音,其实是指如果丢掉第十二兵团,则黄埔系中央军的骨干和“种子”就不在了,陈诚不答应、“土木系”不答应、老蒋也不敢答应。
许多读者应该看过谍战剧《风云年代》,也就是以郭汝瑰将军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一个桥段与此有关。
当主人公梁铜(郭汝瑰)发现杜聿明秘密西逃后,而自己已经送出了错误的情报,为了进行补救,立即私下里联络了在台的陈诚,一番痛心疾首的报告下来,陈诚立马就怒了:好你个杜聿明,居然敢抛弃我的18军,抛弃“土木系”的家底,带着30万大军单独跑路,婶可忍叔不可忍呐!
至于陈诚在电话里,是如何跟老蒋哭喊的,正史里没有太详细的记录,然而可以猜出来的是,陈诚必然强调第18军的重要性,强调杜聿明抛弃黄维的危害性。在第一红人的强烈要求下,考虑到“土木系”的分量,促使老蒋最终写下了那封断送杜聿明集团的亲笔信。
于是杜聿明的所有企图,一瞬间都化为泡影,他始终还是没有参透,蒋系军队中的“亲疏有别”。
(顾祝同)
尾声:
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后,该兵团以及第18军、第11师的番号全部予以保留和重建,侥幸脱逃的副司令官胡琏,成为第十二兵团新任司令官,在江西募兵抓丁拉队伍。渡江战役以后,该兵团一路逃往潮汕,再出海到达金门,再次成为第三野战军的大敌,这些事情读者大多了解。
而邱清泉兵团被全歼后,第5军和第74军也曾重建,但第74军很快即被撤销建制,番号甚至直接甩给了滇军;然后在50年代初陈诚主持的部队整编中,驻防小金门的第5军番号也被撤销,部队拆散分别隶属于“金门防卫总司令”胡琏指挥,陈诚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认真研究你会发现,在50年代的台海蒋军残部中,“土木系”成为绝对的主流部队。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杜聿明来说倒已经无所谓了,1949年1月9日,他的电台跟南京彻底失去联络。当天深夜,化名为“第十三兵团军需官高文明”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中将,在夏砦以南20华里的地方,被华野第4纵队抓获,自杀不成后,沦为解放军的一名俘虏。
再过一段时间后,杜聿明作为重要战犯移送北京,关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59年9月17日被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