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孟良崮战役的指挥者是谁?陈毅、粟裕还是华野全体首长?
迪丽瓦拉
2025-07-28 11:02:55
0

要说孟良崮战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先听讲故事的摄影师讲个故事,顺带看看讲故事的摄影师在孟良崮拍的照片。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雕塑

某公司网站贴出一份“大字报”,引来众人围观热议。

“大字报”指责厂办秘书写的关于总经理的事迹报道,严重失实。说文章列举的九个事例里,七个是总经理所为,只有两个是党委书记、董事长和其他副总干的,批判其为严重个人主义,不光争功,还要抢权。

满心欢喜地等着书记兼董事长夸赞,没成想挨了一把手一顿痛骂:

“我们公司取得成绩,这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在公司党委和董事会正确领导下,在总经理和各级领导群力下,在全公司上下团结一心的共同努力下得来的。

工作各有分工,宣传各有侧重。你要是单独拿工青妇领导的工作报告具体事例,证明老子也没干活,难道读者就能相信公司不是老子领导的?

总经理作为管理团队的带头人,是全公司具体工作的策划、指挥和执行者,这是公司党委和董事会赋予他的职权。总经理做事兢兢业业,成绩显著,做人光明磊落,毫无私心。

心理阴暗,不怀好意,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儿,就忙着贬低领导,挑拨离间,到底想干什么?”

此故事纯属虚构,权当抛砖引玉。

孟良崮战役发生时间是1947年,距今已经75年,但是有关孟良崮战役的话题一直热议不断。

以前的主要网红话题,是帅哥将军张灵甫。

这位上过北大、黄埔四期的抗日英雄,抗战结束时担任国民党“御林军”整编74师中将师长。内战爆发,一马当先。进攻山东解放区一时孤军突出,这支国民党的“第一等主力中的第一主力”,被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分割包围在临沂蒙阴孟良崮地区,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全军覆没,张灵甫兵败身死。

张灵甫的话题被炒烂了,又有人发现新大陆,提出一个新的质疑:

孟良崮战役是谁指挥的?

粟裕?

不对,陈毅?

也不对,有人总结“:是“陈毅为首的华野首长共同指挥的。”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前的陈粟雕像

这么说乍看起来好像也没啥问题。

我军历来是发扬军事民主,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要想打胜仗,当然首先要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然而,共同努力,是”共同指挥“?

“指挥”是什么意思?

“指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发号施令,一个是法令调度的人。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李云龙说:“枪声一响,全团全得听我号令。”

李云龙是团长,领导班子当然还有政委、副团长,参谋长。

如果说战斗是李云龙指挥的,想必没有观众会提出异议。

如果说战斗是李云龙和赵刚、孔捷、张大彪一起指挥的,你会不会觉得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你不这么说,政委、副团长、参谋长就不干活了么?

那师长给你的命令,不算指挥你了么?

一个大项目,能分得清统筹和分工么?

孟良崮最高峰纪念碑上的陈毅诗词

孟良崮战役的时代背景

1946年12月15日,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

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是不同于其他部队的特殊安排,古今中外也极其罕见,因此也是后来有些人不太明白的主要问题:

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战役指挥“。

这个特殊的组合,马上就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宿北大捷,歼敌2万,这是我军第一次全歼敌人三个整旅。

1947年1月2日至20日,鲁南大捷,歼敌5.3万,并缴获大量机械化武器,解放军得以组建了以炮兵、装甲兵为主体的特种兵队伍。

1947年2月1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正式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刘先胜,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政治主任唐亮,政治副主任钟期光,副参谋长张元寿。兵力达到27.5万人。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莱芜大捷,歼敌5.6五万人,战役历时之短,代价之小,成果之大,都创造全国战场的空前纪录。

举世瞩目的孟良崮战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孟良崮战役的决策

国民党军吸取以前的教训,采取密不分割的“压路机”战术,三路大军45万精锐部队齐头并进。

针对这种情况,孟良崮战役前几天,对华野的作战行动,军委多次发出电示。

“忍耐待机甚妥,可诱敌深入然后歼击”、“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这两份电报都是给的陈、粟”。

这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央对华野下令的领导人就是陈、粟。

“集中全力,待机歼敌“(1947年5月10日军委电报)是给的陈、饶、黎、粟。

饶当时是华东军区政治委员、黎是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有地方部队36.6万人。

孟良崮战役前,华野决定先打侧翼的桂系顽军整编48师和第七军,给各纵队下达的《决心首歼桂顽》的命令,1947年5月10日23时陈、粟、谭发出的。

5月12日,军委一天两个电报,要华野”集中主力,待敌进到适当地点,先解决一两个军“、”选择好打的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

陈毅看到这些电报,高兴地说:”党中央真是明察秋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粟裕用过的作战用具

根据侦察,敌一兵团主力整编七十四师进攻态势最突出,而左右两翼较为谨慎,畏缩不前。

华野司令部马上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敌整编七十四师地形不利,粮弹携行不足,虽气焰嚣张,但与左右敌军矛盾较深,便于被我军分割歼灭,我军就近兵力充足,士气高涨,歼敌必胜。

野司首长们的商谈会,各纵队首长们的作战部署会,根据各方面侦查的情报分析战场形势的,整个战役的谋划,主要就是粟裕。

5月20日,粟裕做的孟良崮战役总结上说,敌一兵团以整编七十四师为骨干,直犯犯坦埠(华野指挥部所在地),陈毅同志召集刚从泰安前线回来的陈士榘、唐亮,加上在家的谭震林,紧急磋商,达成一致决心,依然改变攻打桂顽的部署,决心歼敌整编七十四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对孟良崮战役的回忆,他和陈毅、粟裕、谭震林商量的方案,参谋处副处长王德绘出草图,拟出向军委报告的电报和向部队下发的命令,陈毅、粟裕和陈士榘签字就可以上报、下发。

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重大问题集体协商,形成一致意见的民主集中制,这既是我党的组织原则,也是我军组织领导的一贯作风。

5月12日,华野发布《南字第七号》作战命令,决心”歼敌七四、廿五师“,战斗开始前司令部驻坦埠东北苏沟。

下发此令的是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刘先胜。

可以说,孟良崮战役的决策,是在陈毅同志领导下,粟裕同志谋划下,全体华野首长协商一致的结果。

孟良崮战役的现场指挥

1947年4月3日,华野指挥部移动到坦埠的东里店,待了三天就被敌人发现,遭到敌机轰炸,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事后调查,是一个”解放战士“跑回国民党部队告的密。

于是华野指挥部转移到沂水东北的西王庄,司令部作战室设在村西一所小学里。

陈毅夫人张茜担任警卫排政治指导员,和排长季清明一起带领全排90余名战士负责司令部警卫。

5月12日清晨,孟良崮战役开始,指挥部在蒙阴坦埠东北苏沟。

国民党军十几架飞机又来轮番轰炸坦埠及周围十几个村庄。

粟裕爬上坦埠西边的山头观察敌机轰炸目标。

孟良崮山顶张灵甫被击毙处

傍晚,粟裕带领前指人员,到达艾山脚下的张林村,在老乡指引下,把前线指挥部安放在了一个叫”老君洞“的山洞里。

这个山洞,现在改名叫”将军洞“。

5月13日早晨,孟良崮战役正式开始。

粟裕在山洞里,根据中央军委的

指示

和陈毅的

意见

,指挥整个战役。

14日早晨,陈毅也来到这个山洞里,一直到16日战役结束。

从电话通讯安排,也能看出一斑。

12日的作战命令中有通讯联络内容:”作战开始,各部电台应随时注意与本部(指挥部)联系,同时即可沟通与本部电话联络:一、四、九纵接坦埠总机,二、七、八纵接沂水总机。”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粟裕将军墓

野司警卫排长战场经历

华野司令部警卫排长季清明详细记录了孟良崮战役他在前线指挥所的经历。

他在回忆中说:“

这次战役,陈毅同志在西王庄坐镇指挥,掌握战场全局。粟裕同志到坦埠前线,负责战场指挥。

季清明跟着粟裕到了“千人洞”,到老乡家里买了点秫秸,铺在沙子上,给粟裕打了个地铺。

粟裕就在山洞里吃着凉饼,喝着凉水,和陈毅通电话,给各纵队司令员下达命令。

陈毅来到指挥部后,粟裕汇报了战况。

监听到张灵甫在步话机命令部队向垛庄撤退的情报后,粟裕把电报纸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拟定电报,命令六纵立即北上,占领垛庄,断敌后路。电报拟好后,交给陈毅审阅。陈毅看后点头:“关上他的后门,不让一个跑掉“。

警卫排长看到的是,作战命令都是由粟裕下达,陈毅有时会再拿起话筒强调粟裕命令,并说:”祝你们胜利。“

孟良崮烈士陵园

华野阵中日记记载

在华东野战军5月13日-17日的《阵中日记》中记载,有两处”谭指示电话“、谭”,说明谭震林在河阳指挥阻击第七军。

有一处5月13日在“粟令”九纵攻至城子,八纵西占万泉山,一纵占领孟良崮,二、七纵全责对付桂顽,六纵急进垛庄。

下午五时,“同时,陈令八纵速向西占孟良崮之线,堵七十四师”。

还有一处“陈示”,其余的记载,对各纵队的命令,都是“粟令”。

这里面的记载还有多处“汤令”,但愿不要被有些人拿出来当证据证明汤司令来参与咱们指挥了。

这样能说清楚到底是谁决策,到底是谁指挥了孟良崮战役么?

看了这些,读者能不被那些拐弯抹角妄想把历史改头换面的“创作者”带歪节奏么?

《阵中日记》还记载了一些趣事:“谍悉,李天霞又要求请假。汤答:要以党国为重。”

《阵中日记》还记载:“四纵报,张灵甫为三十四团所俘,后又失踪,刻正清查”。

这两个记载和本文要说的“指挥”无关。

击毙张灵甫之地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展板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东西问|朱光华:王庄遗址如何实... 中新社郑州10月24日电 题:王庄遗址如何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专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原创 英... 在世界历史,除了越南、朝鲜、日本等少数几个深受中国影响而实行庙号和谥号制度的国家之外,其它国家一律没...
原创 清... 咸丰是一个一生没有什么建树的皇帝,不仅人们不对他这个皇帝作一点好的评价,反而还责怪他对慈禧的纵容和喜...
原创 中... 作为武将而言,只要能力够、实力够,想打胜仗也没那么难,但是想一生都不败,却几乎没几个人做得到;回顾历...
原创 玄... 武德九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处死两人的儿子,逼迫父亲李渊...
原创 为... ▲向东北进军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共双方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东北地区。这...
原创 毛... 1948年5月,中央城南庄会议同意粟裕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战略建议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明确要求粟裕:“...
文明的坐标丨古DNA研究揭开“... 曾自制过酸奶的人对“开菲尔菌种”并不陌生,该菌种还可以用来发酵豆浆、奶酪等。而这种制作乳制品的方法,...
原创 明...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编撰了《永乐大典》,却因“口无遮拦”,毁了自己一生。解缙的“口无遮拦”,要从他高中...
原创 晚...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使用的皇宫,清王朝灭亡后,按照历史惯例称为“故宫”,曾经在这里明清两代王...
原创 东... 日本不投降的原因 二战末,美国著名“烧烤大师”柯蒂斯·李梅策划了东京大轰炸,用海量的凝固汽油弹袭击了...
原创 雍... 康熙末年,通过“驱准入藏”,将准噶尔赶出了青藏高原,并将西藏和青海纳入了版图。但是青海的和硕特残余势...
原创 成... 导读:旭烈兀是拖雷之子、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的亲兄弟,当然还是大名鼎鼎成吉思汗的孙子。他建立的伊尔...
“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 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日前,为庆祝中国与匈牙利建交75周年,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由中国国家...
原创 离... 1949 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岌岌可危,蒋介石在准备撤离大陆前往台湾之际,心中仍有诸多未了之...
原创 不... 提起战国时期,很多人肯定一下就想到了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战国七雄,但事实上,战国时期可不只有...
原创 清... 晚清处于一个变革过渡期阶段,为实现变法图强的目标,各阶层人士进行相应的变革政治主张。虽不能彻底解决危...
原创 全... 提起韩国这个国家,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当地特有的美食和风土人情,每年都会有不少的游客前往韩国游玩...
原创 古... 很多古代帝王幻想死后继续掌握权力,因此他们在登上大位之后就会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为了完成自己死后在另...
原创 日... 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对自己的历史起源,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与了解,且也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但是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