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北进军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共双方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东北地区。这里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拥有3800余万人口,肥沃的黑土地上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产的煤炭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发电能力和生铁产量均占全国总量近80%,钢铁产量更是超过90%。
此外,东北地区还拥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里程超过14000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公路里程近110000公里,几乎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一半;内部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及众多支流四通八达,沿海还有大连、旅顺、丹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可供大型商船停泊。
▲挺进东北路线图
如此众多优良条件集合在一起,使得国共两党都将东北地区视为必争之地。为抢占这一区域,蒋介石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集中113个师约80万人,在收编的30万伪军配合下,兵分5路,沿平绥(北平-包头)、同蒲(大同-风陵渡)、正太(石家庄-太原)、平汉(北平-汉口)、津浦(天津-浦口)5条铁路线东进或北上,企图一举占领平津地区,进而吞并整个东北。
中共方面也及时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将原先坚持在长江以南和皖中、豫西地区的部队,转移到山东等老解放区;另一方面从靠近东北的各解放区抽调近20万部队,日夜兼程向东北挺进。10月31日,这些部队被统一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不久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东北民主联军标志
10月下旬,国民党军沿北宁铁路进攻山海关,双方在东北的较量正式拉开序幕。11月16日,国民党军攻占山海关;26日,又攻占锦州城,扫清了入关的道路。1946年1月,国民党美械精锐“五大主力”中的两大王牌-新1军和新6军等大批精锐陆续开进东北,基本都是嫡系中央军部队,齐装满员,训练有素。
这些国民党军装备精良,凭借强大的火力一路向北猛攻,连续攻占沈阳、四平、吉林、长春等大中城市,将战线从山海关一路推进到松花江畔,控制了松花江以南、以西大部地区,面积约占整个东北的四分之一,人口超过半数。但此时的国民党军已成强弩之末,很难有更大作为。
▲三下江南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消灭了大批国民党军,逐渐夺回了战略主动;到1947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时,国民党军已完全陷入被动,被迫收缩在中长、北宁两条铁路沿线的长春、沈阳、四平、锦州等几个孤立城市内,物资供应匮乏、兵员补充困难。
1948年9月12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近50万人星夜兼程南下,一举攻克锦州,切断了国民党东北“剿总”卫立煌部和华北“剿总”傅作义部之间的陆上通道。驻守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主力眼看退路断绝,军心涣散,要么在撤退途中被围歼,要么选择起义投诚,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东北解放军奔袭锦州
▲辽沈战役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