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解说三国第十一期,之关羽因《隆中对》而死,刘备却无法责怪诸葛亮)
赤壁一战后,北方曹魏军事势力对南方压迫强度降低,刘备和孙权逐生间隙,曾经要好的亲家如今都派人加速争夺军事要塞。孙权安排吕蒙进军长沙、零陵和桂阳,而刘备则重新取得荆州控制权。
至刘备北伐后,魏、蜀、吴三国关系发生变化,孙刘组合解散,曹孙组合上线。关羽依据荆州险地,开始向曹操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一个目标就是樊城。初期的胜利并不能满足关羽的狂妄,继续孤军作战的结果是战败被杀。
关羽之死,历来都是讨论的热点。有人说关羽不懂战略,擅自兴兵,惹怒了东吴而引来杀身之祸;有人说荆益之地险峻路难走,支援起来很不方便;更有甚者说这是刘备杀关羽的阴谋……
其实这些观点都不足信,《隆中对》已经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接下来一起听听小解说说这第四种观点。
首先,《隆中对》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稳住西川、占据荆益,以荆益为跳板虎视中原。第二步是由一名上将从荆州出发进攻许昌,而刘备则发难长安,两路人马同时进行,则可取天下。
关羽就是这名上将,襄樊之战就是吸引曹操的小绵羊,而真正的大灰狼刘备则按兵不动静待时机,准备进军长安。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执行起来却不怎么顺利。关羽计划是攻取樊城后,继续进军直逼许昌,而这只是其中一条吸引火力的线路,还有一条则是刘封带队的上庸之战。关羽没想到,在老地盘荆州竟遇到了要命的玩意儿。
其实在关羽围攻襄樊还未处于下风时,就曾写信请求刘封支援,但刘封也只是刘备取天下计划的一个棋子,怎能随意改变位置?况且上庸刚刚拿下,如果擅自移兵,那么当地的世家豪族说不定就会顺势夺回。
刘封有理由不出兵相助,那么在西川的刘备为何也选择放任不管呢?
很显然,刘备是听了《隆中对》的雄才大略之后才决定拜诸葛亮为军师,并以此为战略布局核心指导文件,夺取天下的。所以刘备非常信任《隆中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认为只要严格按照方案来,就可以完成任务。
所以刘备的工作就是等待时机,等待关羽胜利兵临许昌城下的消息,然后再带兵直插长安,两路军队同时施压魏境,从而达到取天下的终极目标。
这就像三角形的三个点一样,每个人必须严格守在点上,这样才能保持三角的平衡。方案是刘备敲定的,关羽作为蜀汉二当家,刘备势必会给关羽安排一个棘手但赚声誉的活儿,不过关羽玩砸了,北伐的三角形也不复存在。
关羽一死,刘备要对诸葛亮在小茅庐布施的计划打一个问号了,按照刘备的直性子,他肯定要问责诸葛亮:这玩意儿怎么行不通?还害死了我的二弟!
但是没有,刘备没有对诸葛亮表示出一丝一毫的责怪,为什么呢?
在刘备心中,关羽和诸葛亮二人的位置同等重要,如果这双子中有一个因另一个的错误计划而亡,刘备必定会做出一些惩罚措施,比如降诸葛亮职什么的,但没有。这说明三角计划虽是诸葛亮提出的,但坚持执行的却是刘备。
刘备固执已见,以西川将士之余威继续起兵北伐,并委派关羽为上将军进军荆州,最终却害死了他,这当然怪不得诸葛亮。所以刘备在听闻关羽之死的消息时,不禁号啕大哭,责备自己的失误。
参考书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