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语叫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了,火势很旺,人们为了救火取护城河内的水,最终殃及了河里的鱼儿。
这个成语给人们一个错觉,那就是,仿佛木制的城门很脆,很容易被火焚烧,然而,试想一下,如果城门真是那么弱的话,为何打仗之时,却很少见有放火攻城门成功的记录呢?
因为,比起烧城门来说,攻方觉得,还是爬云梯、挖地道,来得更实际些。
古人也不是傻子
城门是木制的,跟其配套的石头城墙相比起来,从防御上来讲,确实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然而这么明显的弱点,咱们能看出来,古人们自然也能看得出来,而为了补齐这个短板,古人对城门防御的不断加持,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城门自身防御提高
既然木头怕火,那么,为了提高城门防御,在修建城池之时,人们自然在取材方面会下大功夫,一般来讲,制作城门的木材大多是取自榆木、枣木甚至是铁桦木这种比较奢侈、不易燃烧的木头,而对于这种木头古人后期还会用秘法继续进行处理,使其能够更加耐高温、灼烧。
光材料不易烧还不算,古人在制作城门之时,往往还会在城门外面包上铁皮,对于这种被铁皮包裹严实的木门,敌人想要焚烧这种城门,就有点儿搞笑了,因为即便将门外的铁皮烧得通红,内部的木头也只是受到灼热,而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木头直接跟火焰、空气接触燃烧得那样剧烈,这样层层热传递下来,想要烧透非常厚的城门,恐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当然,守城的战士们,自然不会看着敌方在下面点火,而无动于衷的。
城门处的防御建筑
那么想要烧对方城门需要那些操作呢?自然是推着燃烧物,然后来到城门下,点火,OK?
一般来讲,在城池建筑之时,人们就着重地加强了城门处的防御,城门处有箭楼可以无死角地防御城池下的城门,甚至城门两侧也会辅助箭楼,沿途辅助杀伤敌人,使其很难到达城门之下。
即便当这些人真正冲到城门之下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只有箭雨和礌石,甚至滚油,城池上面的战士们也都不是吃干饭的,城门破了,自己这些人能有个好?那肯定是玩命地射箭、砸东西呀,怎么狠怎么来。
退一万步说,攻方顶着牛皮、大盾,冒着箭雨、礌石冲到了城下,抱着必死的决心,点着了火焰,成功的希望依然很渺茫。
因为在修筑城池之时,建筑工匠们往往会在城门上面的城楼上设置有暗门缺口,当城门处真的遇到危险的话,打开这个缺口,便可以倒水灭火。
兜头一盆水,估计攻城的人们看到,心都凉透了,拼了半天,白玩了。
城门后面还有杀手锏
即便这样,古人还是不放心,退一万步讲,万一城门被烧毁了呢?怎么办,还是双重防御保险,千斤闸就应运而生了。
城门是涵洞结构,最外面的城门被烧毁了之后,大门之后还会设有千斤闸机关,平时悬在城门洞上,通过绳索、铰链拉紧卡固,而一旦遇到危急之时,放下绳索,千斤闸顺着闸槽滑下,又出现了一个坚固的城门,费了半天劲,死了那么多兄弟,好容易攻破一个城门,又出现一个,这种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
其实这还不算,更狠的是瓮城设计,攻方好不容易攻破了第一道城门,进去一看,原来那只是外城,里面竟还有城门。
费了半天劲,咱们还得重新来过,然而更过分的是,想要攻破瓮城内的城门,那可要冒着对方三百六十度、毫无死角的箭雨招呼,攻破对方城门之后,反而将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加危险的绝境。
历史之上,攻进瓮城之内,强行攻破对方城门的历史记录,实在是少之又少,因为这种进攻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
那么有没有烧毁城门离成功就差一步的例子呢?历史上还真有,只是他们碰到了一个更狠的。
鱼死网破式的防御
天顺五年,司礼大太监曹吉祥叛乱,明英宗朱祁镇收到作乱奏报之后,立即下令逮捕曹吉祥,同时关闭宫城之门,相比巨大的城池,宫城之门自然要弱一些,因此曹吉祥的外援曹钦在攻击宫门的时候,选择了简单粗暴的焚烧,城楼上的守卫比较少,面对城下的箭雨,没能有效灭火,最终城门被烧毁了,然而令曹钦等人崩溃的是,城内的禁军干了一件更狠的事情,那就是添一把柴火,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火势熊熊,叛军等了半天,城门总算烧坏了,可是叛军依然进不去,选择烧城门,真是太坑了。
总体来说,古时攻城之时,面对攻击性价比不高的城门,人们宁愿选择云梯登城,掘地道入城,也不会将重点儿精力放置到攻击城门之上,而有时选择用冲车冲击城门,也多是一种辅助性的攻城手段,毕竟那么大的城,只有尽可能多点攻城,尽量分散守城的注意力,才能有攻克城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