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平时看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上经常都会看到一个犯人犯了死罪,县太爷或者官员会判他为秋后问斩,而真实的历史上也确实存在犯人秋后处斩的情况,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何古代的囚犯被判决死刑以后,不是立即处斩,而统治者却喜欢秋后处斩呢?这里是有原因的,包含以下几点:
网络配图
顺应天意
古代没有手机网络,思想都是禁锢化的,自然笃信天意和自然规律,之所以选择秋后处斩犯人,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古代人非常信奉阴阳五行以及顺应天意。
秋后处斩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认为春天和夏天都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春天的季节万物复苏,是向上的,而且花红柳绿,万物正蓬勃生长,这个时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果处斩犯人是和自然相违背的,因此不适宜取人性命。
而秋冬百物萧条,进入了一年的尾声,自古以来,秋季就是悲情的季节,深秋充满了肃冷的气息,一听到秋后算账这个词语都感觉到寒意,因此自然也被认为适合执行死刑,也算顺应天意,顺乎四时了。
网络配图
封建统治时期的统治者重视农业
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是特别注重农业的,农业对江山社稷的稳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把犯人在春夏时期应该播种农忙的时候给处决了,干农活的人就少了,这样田地里面的劳动力减少,就会在农忙的时候耽误农活的进程,影响农民收成,而自然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税收。
而秋后处决犯人的话,农民秋收也完成了,既不耽误干农活,还可以在执行处决的时候,让闲来没事的百姓来观看犯人被斩立决,还可以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更有利于稳固统治者的皇权。
秋后处斩为了给犯人伸冤的机会
古代把犯人定在秋后处决的另一个意图,是可以给一些受了很大冤枉的犯人有充足时间去伸冤,因为古代有很多冤假错案,不排除有些被误判或者因为当地官员的屈打成招,统治者也考虑到这点。
秋后处斩的话,一方面给了犯人家属缓冲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觉得自己被冤枉,家属还可以千里迢迢去找自己心中的包青天来为自己伸冤平反,还可以突破千难万险去告御状,为自己洗刷清白,当然这个理由算最人性化的说法了,很多囚犯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预防瘟疫
秋后处斩还有一个说法是秋后天气渐渐寒冷,病菌也有利于受到控制,百姓的活动范围小,被处斩的尸体不会容易腐烂变臭,而且可以预防瘟疫的流行概率。
综上所述,封建统治者出于多种考虑而制定了秋后处斩的政策,一直到清朝,这个政策一直在沿用,而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是秋后处斩,一些谋反或者十恶不赦的罪恶一般是当场正法。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在乎的是稳定社稷,哪里还管天意和四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