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20日的晚上,鲁迅在西三条寓所的工作室中写作,许广平坐在他的床头。
许广平首先握住了鲁迅的手,鲁迅也给予了回应,他说:
你战胜了。
自此之后,两人正式确定了恋人的关系,并在上海开始了同居生活,只是鲁迅和许广平的这段爱情历来被人们非议。
毕竟此时的鲁迅还有婚约在身,他已经娶了朱安为妻,即便鲁迅与她并没有多少感情,但毕竟有夫妻之名。
可在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文化人,都在追逐自由的婚姻,鲁迅也未能免俗,就个人的生活来讲,想要过更加幸福一些,几乎是每个人心底的呐喊。
好在,鲁迅和许广平用人生证明了爱情,无论别人怎么看,他们感悟到了幸福,这就够了。
在鲁迅的最后十年的时光里,许广平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情的至高奥义,陪伴便是婚姻最美好最深情的方式。
1929年9月27日,两人的爱情有了结晶,许广平被推进产房,可中途却出现了难产的迹象,当医生征求鲁迅保大还是保小时,鲁迅不假思索地回答:
留大人。
令人惊喜的是,许广平凭借顽强的意志生下了周海婴,母子平安。
老年得子,终究是人生一大幸事,对于没有孩子的鲁迅来说,周海婴的出生无疑让他的人生得到了圆满。
只是现在很少有人清楚的是,鲁迅对这个儿子十分宠爱,几乎能用“宠娃狂魔”来形容。
在当时的文化圈子里,鲁迅炫娃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但也因为太过宠爱儿子而受人讥讽,这让鲁迅不能忍,愤怒的他直接写下一首诗回击,开篇就令人折服。
那么鲁迅写了什么?
周海婴出生那年,鲁迅已经48岁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这是典型的老来得子,作为普通人的鲁迅,自然对儿子的到来,很是宽慰。
毕竟那时候还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身为父子的两人,由于年龄的悬殊,倒也有了隔辈亲的感情,这就使得鲁迅对周海婴格外宠爱。
宠爱不是溺爱,鲁迅为了能让周海婴健康长大,鲁迅买了不少育儿秘籍,很多事情他都喜欢身体力行,甚至连喂奶都要结合书上的方法试了又试。
真的很难想象作为民族斗士的鲁迅,一边啃书一边奶娃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但仔细想想,这又极为正常,毕竟他也是一位父亲。
鲁迅的腰杆挺拔,从来不会对任何人谄媚,但在周海婴面前,却没有丝毫的脾气,为了哄周海婴睡觉,鲁迅还根据周海婴的小名小红象亲自编了一首小歌谣:
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
将儿子养育成人似乎并不难,难的是要将儿子养育成才,为此,鲁迅也下了一番功夫,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育儿秘籍——《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
对于现在天花乱坠的育儿经来说,这篇秘籍倒算不上出奇,但却很科学,鲁迅后来教育周海婴也是遵照这本书里的思想来实行的。
如果您觉得养育男孩无从下手,这本育儿秘籍一定要读一读,毕竟希望儿女成才,这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情,鲁迅也十分乐意向友人分享自己的喜悦,而周海婴则是他人生最后时光里,最不可替代的喜悦。
每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鲁迅则会不厌其烦地将周海婴抱出来夸奖一番,让友人也看一看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乖巧可爱。
而对于在远方无法来做客的友人,鲁迅则会写信炫耀一番或者干脆寄过去一张照片,让他们一饱眼福。
按照传统观念,孩子满月的时候,都要举办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如此宠娃的鲁迅,自然也不能省略了这一步骤,只是他没有想到,这次宴会让他备受讥讽。
本来这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觉得鲁迅太过宠爱儿子,尤其是还听说鲁迅曾说他与儿子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孝顺和关心,并可以写进“二十五孝”中。
这虽然是鲁迅的自我调侃,但是对别有用心之人而言这就够了,于是就有人将鲁迅对儿子的宠爱说成溺爱,甚至还将其写成一篇批判性的文章发表在了《文学家》上,而且不止一次。
正如鲁迅在《至韦素园的信》中所言:
我有了一个男孩,已经一年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两个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写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壮健。
在鲁迅看来这件事随他们去说吧,可他们没想到,这群人却一直盯着他与儿子不放,甚至持续造谣污蔑。
鲁迅对此十分愤怒,他对这些人进行了言辞批判的指责:
连出生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
如果他们只将矛头对准鲁迅,这也不会引起鲁迅的愤慨,毕竟他的矛头对准过很多人,也批判过很多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放过他的儿子,这就让鲁迅没办法忍受。
鲁迅为了让这些人闭嘴,提笔写下了《答客诮》,诗曰: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开篇已经令人折服,鲁迅说的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时真豪杰,而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
鲁迅的这句话说得相当在理,毕竟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疼爱子女是人之常情,那些动辄对子女进行打骂的人才极为不正常。
诗句的后两句则搬出来凶猛的老虎,意思是说,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在外出的时候还会时时回头看顾小老虎。
是啊,连老虎都怜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作为人类,这种情感自然更为鲜明,如果我们做的还不如老虎,那岂不是禽兽不如?
鲁迅的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寓意深刻,直接给了那些造谣生事者一个响亮的巴掌,他们如果继续拿这件事来讥讽,那只能说他们的血是冷的。
鲁迅对儿子的怜爱,也从这首诗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鲁迅不仅给了周海婴足够的爱,还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他自由成长,对于儿子的未来,鲁迅仅仅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只是幸福的时光总不能长久,而鲁迅与周海婴的父子缘分也只有8年,周海婴八岁那年,鲁迅逝世,而他也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殷切希望。
参考资料:《鲁迅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