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帝王临朝,必先立承继江山者,故而天下太平,宗庙稳固。而如今作为国家权利的执行者,无数领导人在考虑其接替者时,也需得再三思虑,寻求共识。
邓小平作为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于国家,于人民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在他即将卸任总参谋长之际,谁来接任最为合适?邓小平和几位老帅运筹帷幄,在诸多时日的权衡和讨论之后,终于确定了人选。
邓小平卸任,谁来接替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政府拨乱反正,终于重新走上了正轨,而属于邓小平大展宏图的时机,也终于到来。
在此会议上,中央政府恢复了邓小平在党政军的领导职务,并且同年8月,邓小平成功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2年,任中央军委主席。
从1977年到1997年,这是属于邓小平人生最后的二十年,却也是中国崛起的二十年,或许很多人也想不到,正是一位年近古稀的革命老人,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新中国的
改革开放
。
邓小平处事,一切为国,即使身兼多种职务,却也未曾言其艰辛,然其终究年近古稀,精力颇有不济,于是197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调整领导班子,并且开始物色接替邓小平的下一任总参谋长。
这次人事调动主要是考虑到邓小平身兼数职,且精力有限,而邓小平对此事也是持十分赞同的态度,唯一让他辗转忧思的就是关于接替这个职位的人选问题。
彼时,中央开会商讨究竟以谁为领导来组织这次的领导班子调整事宜,当时,多数人提议让邓小平负责,最终却被邓小平拒绝,原因是因为,
在邓小平看来,如果由他牵线,恐会无意之间在党内形成党派之风,所以他毅然推拒。
而后经过中央反复商讨,最终决定让当时的军委副主席
聂荣臻
负责组织这次的总参谋长选举事宜,邓小平从旁辅助。
因为总参谋长一职事关重大,所以邓小平在考虑人选时,也辗转难眠,并且曾多次冒着严冬外出拜访一些老领导,反复与他们进行商讨,这对当时已经75岁的邓小平来说,实在算是不易之事。
经过多次走访之后,邓小平与聂荣臻商讨,首先提出一个候选人就是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员
杨勇。
聂荣臻
主要原因是在战争年代,杨勇多次率领部队打胜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指挥将领,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勇也曾兼主持过参谋部的工作,并且十分认真负责,当时党内很多老同志都对杨勇赞誉有加。
尽管邓小平也认为杨勇作为总参谋长候选人十分不错,但是也只是考虑,并未明确这个意见。而聂荣臻听完邓小平的理由之后,也表示赞同,但是他也向邓小平提起了另外一位候选人,就是前代总参谋长
杨成武。
杨成武是当时军区的副总参谋长,又兼任福州军区总司令。聂荣臻认为,杨成武对总参谋长的工作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在诸多老将之中,年纪不算大,更有精力主持总参谋长的工作。
杨成武
邓小平听完,也认为聂荣臻所言有理,二人沉思良久,于是决定将这两位司令作为候选人,再考察一番。然而,不知为何这两位有望接替邓小平的热门人选消息被泄露之后,党内许多对其有意见者开始煽风起火。
杨成武因为常年主持军区工作,所以在十年动乱时期总有一些说不清楚的问题存在,所以很多革命老将对其接任总参谋长意见颇多,而杨勇一直担任指挥员一职,十分坚持原则,因此在主持日常工作时,也难免得罪很多人。
因此,这二人有可能接替邓小平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的消息传开之后,党内反对声音此起彼伏
,邓小平与聂荣臻尽管认为这二人都不失为好人选,但是考虑到总参谋长的工作必须要得到众人的支持,如今反对二人当选的声音此起彼伏,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其他人选。
辗转反侧,数次走访军中老帅
本就将此事挂在心上的邓小平更加忧思,他希望能够为军区选出一个能力出众,又有责任心的好领导,但是珠玉在前,他不明白,当时的领导干部中又有谁的威望能与他比肩。
就在他辗转难眠,茶饭不思地考虑其人选时,
耿飚
带来了
叶剑英
的一封信,信中将他关于接替邓小平总参谋长人选的意见作出了解释。
而邓小平在看完写封信之后,又与耿飚在书房商讨良久,耿飚离开之后,邓小平又在书房将叶剑英的信来回看了好几遍,在心中反复思量。
随后,为尽快能够确定接替人选,邓小平又冒着当时北京零下好几度的严冬去到了
徐向前
和聂荣臻的家里,当时家里人考虑到邓小平年纪不轻,当时外面天气恶劣,希望他能通过电话的方式和两位老帅进行商讨,但是却被邓小平拒绝了。
他称:
“这样重大的事情,电话里又怎么能说得清楚。”
随即便穿上军大衣,前往徐向前和聂荣臻家中。
与两位老帅会面之后,邓小平将叶剑英和耿飚的意见进行了转述,随后也说出了自己对于接替人选的看法,徐向前和聂荣臻对于几位候选人都各有不同观点,因此,
三人商议时也是不停的推倒又重来,直到天色将黑,几人才统一了意见,
聂荣臻
喝了一口面前已经冷掉的茶水
说:
“这是为国家选干部,真是一点轻乎不得啊。”
徐向前随即跟着符合,并且还开玩笑似地说,
“今天和你们开会,比我当年打仗还累!”
邓小平听了二位老帅的话,不禁哈哈大笑,也许是敲定了最终的人选,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所以也能轻松的和两位老帅唠嗑:
“我们已经老啦,中国的未来还是要看后来人啊。”
窗外,天色已昏,却隐隐约约透着一股亮光。这次会议最终的结果是,任命
杨得志
为下一任的总参谋长人选。
几位老将统一认为,杨得志是解放军中有名的将领,
一路从最基层的小兵到最后的总司令,他的荣誉都是一枪一炮在战场上拼搏出来的,所以在军队内部有很高的威望。
除此之外,杨得志担任司令员之后,
领导风格一直以民主为主,所以一直深受部下和所属辖区人民群众的爱戴,从这方面看,杨得志拥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对比其他几位候选人或多或少的反对声音,
杨得志在党内的名声几乎清一色的褒扬,这代表他在日常的领导工作中,懂得团结同志,
这样的特质对于一位领导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因此,经过邓小平以及其他几位老帅的反复商讨,最终认为让杨得志担任下一任总参谋长是最好的选择。
确定人选,放下心中大石
在这次会议之后,邓小平特地还邀请了杨得志进行了一场短暂的会谈,尽管自己已经和几位老帅统一了意见,中央也开会商讨了数次,但是邓小平还是决定再与杨得志谈一次话,希望能够确定自己的意见没有错。
杨得志来到邓小平家中,心中隐约已经有了想法,但是不敢确定,于是只能等邓小平开口。而出人意料的是,邓小平并未向他说任何关于接替总参谋长的话题,只是给他讲述了自己投身于国家事业以来的一路心得。
杨得志听完深感触动,尽管自己对比很多人,也算历经风霜,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但是面对自己面前的老者,想到他一路的艰难曲折,还是不由得对其充满敬意。
杨得志明白,这是邓小平作为一名先行者对他这位承继者的谆谆教诲,而这次谈话,定会让他受益终身。
而邓小平看着面前的杨得志,再一次确定自己和几位老帅的意见没有错,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也是一位有信仰有能力的指挥官,他终于可以将身上的一部分重任放下,交给后来者了。
二人在书房交谈良久,最终在茶烟袅袅中完成了新旧交替的重任。
1980年1月,关于军区内部领导班子的调整通知正式以书面文件下发全军,杨得志接替邓小平成为下一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谁也不知道,这一纸任命背后,是一位七旬老者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苦思冥想之后作出的决定,谁也不知道,这是所有军区领导翻来覆去的商讨开会之后得出的一致决定。
我们必须承认,老一辈的领导者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仰当作毕生所求,邓小平如此,聂荣臻如此,徐向前如此,叶剑英如此……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或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名,他们无一不是终其一生在为中国的明天而奋斗着,先人已逝,后人已承其遗志,如今的中国,正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迈向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