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驱使,每个人都想知道秦始皇陵中究竟藏了什么宝藏。特别是那些从事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学者,恐怕做梦都想挖开秦始皇陵一看究竟,因为秦陵中埋藏的珍稀文物,肯定会对中国的考古学与历史研究,带来颠覆性的重大发现。
当然,相关的研究也会打开全新的一页,成为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更不用说还有非常诱人的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了。 但是经过激烈的论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开掘秦始皇陵,已在国家、学界与民众之间达成一致的共识。
那么,秦始皇陵不能开掘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1、历史惨痛教训不容开掘
在1956年的时候,郭沫若建议挖掘明朝万历陵墓,发现很多陪葬品,让人们感到万分惊喜。但陵墓常年没空气,突然接触大量空气,本来五彩缤纷的字画和丝织品一瞬间全部失去了色彩,甚至还有最珍贵的龙袍,都快速腐烂,一碰即碎。
加之当时又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科技手段远不到位,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不可弥补的损失。 这一次轰动一时的定陵开掘,不仅是我国第一次主动发掘帝王陵,也是唯一的一次,结果却成为百年内最不堪回首的一次考古挖掘,也成长考古界永远的痛,可以说是一次因无知造成的文化灾难。
从此以后,一系列帝陵的发掘工作被叫停,后来发现武则天墓时,周总理指示,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再开掘帝王陵墓。正是基于惨痛的历史教训,考古界从此放弃对帝王陵进行主动发掘。而秦始皇陵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掘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
2、文物维护方针政策不容开掘
正是定陵挖掘的失改,催生了我国文物维护方针政策的确立,这就是“维护为主,抢救为首,合理使用,加强管理”,以法制的方式特别规定对帝王陵一般不主动去开掘,对帝陵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
此项文物维护方针是从大量国内外的考古教训中汲取的,对古代帝王陵墓,尽可能坚持文物原生环境,如果不遇到特殊的情况,如天灾或人祸,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
显然,秦始皇陵现在保存完好,又有万无一失的保护措施,发掘就更没理由了。
3、技术条件不具备不能开掘
其实,阻碍开掘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目前考古技术远不够成熟,文物出土的保护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而挖掘古墓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是绝对不能开掘的,开掘就是破坏。
不远的教训,便是兵马俑发掘出来时,颜色鲜艳,但出土后其表面的彩色特殊成分与空气迅速产生变化,很快就变成了土黄色。
像这些作为陪葬品的兵马俑发掘所遇难题尚且都无法解决,何况秦始皇陵中出土的更为珍奇的文物?
而那些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文物,在微量氧化后,状态十分隐定。若冒然出土,文物受到湿度、温度、风、光以及外界震动的影响,损坏是必然的。
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专家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做到万无一失,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个科学家研究出万无一失的文物出土保护技术。秦始皇陵中有着比兵马俑更为瑰丽丰富、制作也更奇异复杂的具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是冒险开掘,还是原封不动保存,答案是明显的。
4、工程过于浩大不能开掘
那么,即使文物保护技术过关了,秦始皇陵是否就可以开掘了呢?当然也不能,还有更难克服的困难在后面。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比现在要大的多,据史书记载,封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另一资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
但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现存封土缩小了很多,经过实地丈量,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即便如此,规模之大也超出想象。
并且,据说秦陵是按照咸阳王都为原型建造的,内外城有好几层,之前开发出的数千兵马俑只是陪葬品极小一部分。而且陵墓内多有陷阱毒物,还有汞河,阴森恐怖,令人望而却步,这些因素,可能也是陵寝一直保存完好的原因,也是不能开掘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想吧,即使放到今天,挖掘这样巨型的陵墓,也是一件耗时及久的无比浩大的工挰,难度不可想象,加之诸多不可开掘的因素存在,就更没有理由去劳民伤财了。
5、从尊重先人的传统看也不能开掘
再从中华民族尊重先人的道德传统看,“入土为安,死者为大”,而发掘祖坟更是大恶,因此挖掘秦始皇陵从民族感情上来说也是难以被国人所接受的。 而且秦始皇一统天下,于中华民族发展居功甚伟,被赞为千古一帝,对其保存完好的陵墓,更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陵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悠久伟大历史与文明的象征,就更没理由进行开掘式的破坏。而它以完好的形式屹立于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可能比开掘意义与价值更大吧。
综上所述,无论开掘秦始皇陵能有多少历史考古与旅游文化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不能作开掘的,这个应该没有疑问。至于以后各方面条件都万无一失的具备了,是否可以开掘,是否有开掘的必要,那都是遥不可及的后代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