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迪丽瓦拉
2025-07-28 22:33:55
0

2024-10-21 15:40·老闫侃史

文 | 老闫侃史

编辑 | 老闫侃史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每当寒冬来临,我们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裹上厚厚的棉被,打开暖气或电热毯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温暖。

但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们是怎么熬过寒冬的,那个时候没有棉被、没有暖气,他们是如何度过零下几十度的寒冬的?

特别是在宋朝以前,棉花尚未大规模引进,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在酷寒中生存的?他们的取暖方式是什么?

而且历史上还记载过曾有几个极为寒冷的时期,人们称之为“小冰期”,这些时代的古人面临着比今天更为恶劣的天气条件他们究竟是如何熬过来的呢?

贵族与平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御寒方式

在古代,富贵人家的冬天和普通百姓的冬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对于那些贵族阶层来说冬天其实并不算太难熬。

首先,贵族们的住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防寒建筑,例如他们住的房子采用红木、石材等优质材料建造,这些材料不仅坚固,还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冬天一来,厚实的墙壁和质感良好的建筑材料足以抵御外界的寒风。除此之外贵族家庭的房间墙壁有时会涂上大红朱漆,或使用花椒泥来覆盖墙面。

这不仅能有效隔热,还能防虫防腐,特别是“椒房”,据说涂有花椒泥的房间,既暖和又能帮助强身健体,贵族的生活无处不体现出他们对御寒的深谋远虑。

当然单靠建筑还不足以让他们在寒冬中感到舒适,富有的贵族们还会使用各种精致的取暖工具,例如铜炉和珐琅炉。他们燃烧的不是普通的木柴,而是来自西域的上等无烟炭,这种炭燃烧时间长、烟少且安全。

他们在饮食上也有特别的讲究,冬天,贵族们会吃花胶鸡、参鸡汤、羊肉煲等滋补食品,配合中草药来增强体质,提升御寒能力。

在穿衣方面,贵族们的选择更加奢华,他们穿的衣物多以名贵皮毛制成,熊皮、貂毛、狐狸毛等都是常见的材料。

这些皮毛不仅保暖性能极佳,还象征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毕竟能够获得这些大型动物皮毛的人,必然不是普通百姓。

与贵族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百姓的艰难取暖方式了,在宋朝以前,棉被尚未普及,普通百姓的御寒手段十分有限。

平民百姓住的房子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或油纸屋,结构单薄,毫无保温效果。风雪天气里,房顶容易被风吹破,屋子里寒风刺骨,甚至会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样,屋顶漏风漏雨,寒冷之感无处不在。

取暖方面百姓们只能依赖最原始的火盆或临时抱佛脚地多穿几层衣物,由于棉花尚未引进,平民们的被子多为麻布、布料或桑皮制成,保暖性能极差。

为了增强这些被子的保暖效果,百姓们会在被子里塞一些稻草、鹅毛或鸭毛,但即便如此,仍远不及贵族的皮毛被子来得温暖。

稻草被虽然是性价比高的选择,但由于稻草容易受潮,且不够柔软,百姓们不得不频繁晾晒或重新填充稻草,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这样的寒冬中,大多数普通人只能靠毅力和简单的御寒手段勉强度日。

随着历史的推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渐有了改善,特别是在棉花引进后,棉被的普及让平民百姓的冬天不再那么难熬。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推广。

古代御寒技术的演变:从洞穴到棉被的进化

回到更早的时代,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棉花尚未引入,古人别无选择,只能用更原始的方法来抵御寒冷。

最为常见的做法是挖洞穴居住,依靠地热来御寒,洞穴的温度相对较为恒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冬天的寒风。

这种方式显然只是权宜之计,尤其是在面对极端寒冷天气时,洞穴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温暖。

对于贵族阶层来说,虽然他们的生活较为舒适,但在这一时期,技术的限制使得即使是贵族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取暖设施。御寒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建筑的设计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御寒手段逐渐有所进步,皮毛开始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特别是在北方寒冷的地区,皮毛成为了保暖的重要工具。

不过皮毛在当时依然是奢侈品,普通人难以负担得起,他们依然依靠麻布、丝绸等材料层层包裹自己,御寒效果相对有限。

火盆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多家庭,火盆不仅可以用来取暖,还可以煮茶、煮粥,成为冬日家家户户的重要生活工具。

虽然火盆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温暖,但与现代的取暖器相比,其效果还是较为有限,尤其是在严寒的夜晚,火盆的热量很难覆盖整个房间。

到了唐朝,古代的御寒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炕的雏形,特别是在北方的家庭中,炕成为了重要的取暖设施。

炕通过砖石结构和烟道加热,既能让床变得温暖,也能将屋内的余热充分利用,炕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冬季居住的舒适度。

唐朝的贵族们还享有更加奢华的取暖设备,例如铜炉、瓷炉等,这些器具不仅外观精美,还能够长时间保持温暖。唐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在冬日里围炉夜话,享受着火炉带来的温暖与宁静。

真正改变古人冬日生活的转折点出现在明朝,棉花的引进为我国的御寒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织品逐渐普及,棉被的出现让普通百姓的御寒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

棉被在一开始依然是奢侈品,只有较为富裕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对于大多数贫苦的农民来说,棉被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稻草被和麻布被依然是他们御寒的主要方式。

棉花的引进不仅改善了冬季的生活质量,也为我国的纺织业带来了巨大变化。黄道婆的贡献让棉纺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最终惠及了更多的普通百姓。

结语

从挖洞避寒到棉被的普及,我国古代的御寒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方式有天壤之别,但无论阶层高低,都在不断寻找更好的御寒方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原本生活在现巴勒斯坦地区,但在公元前 70 年,罗马人占领了犹太人的家园...
原创 湖... 2015年,湖南省新化县武装部内收到了一封十分特殊的信,当武装部的负责人打开信以后发现这封信是一位名...
原创 历... 大明朝是汉族的最后一个执政朝代,历经了将近三百年的风雨,唯一一个家族贯穿始终的朝代。而且朱家的这些主...
原创 中... 我国历史上猛将如云,然而能称得上悍将中的悍将的人物,堪称凤毛麟角,而项羽和李存孝是实至名归。可以说这...
原创 爱... 日本爱子公主在东京,与家人一起参加传统的新年仪式,这是她成年后首次正式参与皇室活动。 一个初长成的...
原创 直... 图: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皇帝,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
原创 晚... 晚清罕见老照片:慈禧帝威十足,满族少女美貌,官员生活恣意 晚清时期成都坐轿子的富人和轿夫,路经玉米...
原创 明...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北伐开国,使元朝全国性政权成为北元的割据性政权。太祖开国后八次北伐又使北元割据性政权...
原创 毛... 在众多开国少将中,不少人已经渐渐逝去。但也有极少数如今还在世,其中最长寿当属现年109岁的张力雄,他...
原创 秋...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位于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文家市村人民路34号,第一...
原创 唯...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猖狂的日本鬼子在太平洋横冲直撞,畅通无阻,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正在这时,喜欢冒险的美...
原创 最... 历史上最牛地主之家,十大将就占了两位,陈家的少爷当了大将,姑爷也当了大将,甚至连陈家的两个牧童长工也...
原创 清... 清朝的缠足陋习可怕,其实有人必须裹脚,而有人没资格裹脚。大清时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
原创 日... 日本皇室间的内斗向来十分精彩,就连日本百姓都时刻关注皇室的恩怨情仇,在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后,新天皇上任...
原创 康... 历朝历代的皇子,为了继承皇位都发生过激烈斗争,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争夺皇位的重头戏,当属康熙时期的“...
原创 战... 在河南的一个村子里,深夜的一声巨响打破了村庄的平静。天亮之后村民们发现村外的土坡上多了很多深不见底的...
原创 诸... 刘禅是有争议的,近年来大量的人物,有人认为他仍然稳坐国诸葛亮去世后的30年,这是他的能力表现,但也反...
原创 太... 太平天国:16岁的少年石达开,为什么会被洪秀全冯云山看重 说起石达开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在中...
原创 长... 常言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关于长津湖,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招招决策准确无误;电影的胜利,离不开一众...
原创 诸... 简而言之,就是这三人把刘禅给惹急眼了。 提到后主刘禅,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个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