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故事:皇帝暗中将官员衣服烧个洞,一年后洞还在,下令:打开国库
迪丽瓦拉
2025-07-29 03:02:53
0

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汉族一般都是被打压的那一方,元朝汉族人民的地位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到了清朝,汉族人虽然能入仕为官,但是依然是不被重用的那一方。

那么,如果在北宋年间,为北宋的敌对方辽国谋事的汉臣会受到重用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从汉族辽臣张俭的身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国之宝

物质宝物可以传承千年,人才作为宝物则可以泽备当世。

话说在辽圣宗时期,圣宗游猎到云中,按照辽朝惯例,凡皇帝所到之处,当地长官都得给皇帝进献些宝物。

但是云中没有什么奇珍异宝,惯例不可不循,云中节度使正为此事发愁之际,想到了自己的幕僚张俭。

张俭是难得的人才,出身于官宦世家不说,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而且为人品行方面也是无可挑剔的,思来想去,只有张俭最合适。

于是节度使在面见圣宗时,向他献上张俭。圣宗还是第一次

受到

“活宝”,为了验证张俭能不能算得上宝物,圣宗随即召来张俭,并向他提一些治国理政的问题。

张俭不仅对答如流,还提出了相当多且详细的解决方案,这次对话让圣宗颇为满意,圣宗觉得张俭就是他梦中的贤臣。

张俭被当作宝物进献后,深得辽圣宗的信任,他的仕途稳步上升,一度升到监察御史。

然而,他的仕途过于平坦,招来当朝其他同僚的嫉妒,

一次,参知政事与张俭发生矛盾,多次在辽圣宗面前参奏张俭,参知政事低估了辽圣宗对张俭的信任,没想到他这举动让圣宗大怒,被贬的

竟然是他自己。

参知政事被贬为刺史之后,朝堂之中再也没有与张俭作对的人。张俭尽心辅政,这些辽圣宗都看在眼里,到辽圣宗去世的时候,他也将辅立太子的事情交给张俭。

太子继位后,即辽兴宗,也是十分倚重张俭,几度将张俭封为异姓王。

两朝皇帝不拘泥于张俭是汉人,对张俭青睐有加,仅仅是因为张俭颇具才华,是个“宝物”吗?从张俭的日常行事上,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

人如其名

西夏和北宋发生战争,此时的辽兴宗想要趁着北宋与西夏交战之际,趁其不备攻占其关南十县,在出兵之前,辽兴宗特地来到张俭府上,向他征询出兵的意见。

张俭请兴宗在家中吃饭

,对兴宗说战争不是说起就起的,百姓渴望和平,再者攻占北宋领土,不需要御驾亲征这么大阵仗,他有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北宋的大量金银财宝的计策。

辽兴宗在张俭的建议下,重兵逼近北宋边境,此时的北宋政府腹背受敌,为了免受战乱之苦,北宋派使者与大辽进行议

和,在檀渊之盟的基础上,辽国额外增加了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不费吹灰之力,辽国有了这么大的财政收入,张俭对辽国来说,就是功不可没的存在,同年,张俭就被封为陈王。

张俭此计避免了两国战事,同时又让辽国国库充盈,很快皇室内部奢靡之风鼎盛起来,受此影响,朝中各大官员日常生活也是极尽奢华。

然而,张俭与众不同,他人如其名,勤俭持家,生活过得十分清贫,一身朝服穿得破旧不堪,依然舍得不换。

辽兴宗十分重视张俭,见他的衣服几年未曾换新,就提出给他置办一件新的朝服,但是张俭拒绝了,他说这身朝服是他入仕的时候置办的,如今已经有三十年了,他不舍得换件新的。

而且,他还劝谏辽兴宗,奢靡之风需禁止,上层奢靡享乐,恐怕会滋生腐败,到时候苦的只会是下层百姓,于国家不利。

张俭的话辽兴宗听进去了,但是身为大辽的股肱之臣,每天穿着一身破旧的朝服来上朝,于情于理,对辽兴宗来说这都是件不体面的事情。

于是,为了让张俭换一身衣服,辽兴宗暗地里派遣自己的侍卫,偷偷在深夜里潜入张俭的家中,将他的那件旧得不能再旧的朝服用火折子给它烧了个洞。

辽兴宗以为衣服有了洞,张俭就会换件新衣服,没曾想,次日,张俭依旧穿着那件朝服,这一穿又是一年多。

兴宗有些看不下去了,他钦佩于张俭的勤俭,又怜悯于他的清贫,在他的劝说之下,张俭终于同意换一身新衣服。

兴宗大喜过望,

立刻命人打开国库,让张俭任意挑选里面的金银珠宝,让他的生活好过点,顺便再置办一身看得过去的朝服

没想到,张俭在国库里兜兜转转,在堆放着金银财宝的角落里选择了三匹已经落了厚厚灰尘的布匹。

兴宗表示不解,张俭说这布匹虽然落灰,已经陈旧,但是它还能够使用,到时候做成朝服又能让他穿上为主谋事。

因为这件事,辽兴宗更加重用张俭,所谓爱屋及乌,兴宗想特许张俭的亲人免试,直接入仕为官。

但是兴宗的好意让张俭严词拒绝了,他认为,入仕就应该通过科考,用正当手段谋取功名,如果因为自己的这层关系,让自己的亲人有特殊优待,对他们来说自然是皇恩浩荡,但是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是十分不公的。

兴宗认为张俭说的话非常在理

,就放弃了给他亲人加官进爵的想法,同时他为了表彰张俭的德行,经常会将自己收藏的古玩珍宝赐予张俭。

张俭致仕后,辽兴宗每次有政事上的难题都会请教张俭,此时的张俭虽已年迈,提及为国为民之道,他依然能侃侃而谈。

公元1053年,年逾九十的张俭于家中逝世。痛失良臣的辽兴宗感念于张俭的政事之功,下令将张俭厚葬于其封地。

可惜的是,到近代考古发掘到张俭的墓地时,只剩他的墓志铭还在,其他的陪葬物品皆被盗墓贼所盗。

结语

为官之幸,莫过于有明主器重,虽然张俭身为汉族人,但是辽国君主并不在意这些,反而无条件地信任倚重他,足以见得其本事才干。作为“宝物”被进献给皇帝,张俭当之无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西省的清涧县城,准备渡过黄河向东奔赴华北的抗日前线。 怀着...
原创 晋... 明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使得明成祖朱棣,成功扳倒了朱元璋亲自提拔的皇太子——朱允炆,这场战役打得很持久...
原创 摄... 清朝历史上的多尔衮堪称一个神奇的男子,毕竟他从未做过皇帝,但是,在《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甲辰,尊...
原创 唐... 唐高祖李渊是建立大唐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功绩却被史官们截取,甚至于歪曲了一些真相。细察原因,是因为要突...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便是...
原创 欧... 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人开始了对新大陆的探索与开发。尤其是在北美大陆,欧洲开拓者(殖民者)...
原创 内...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内蒙发现了一个清代女子的古墓,墓主人穿着一件龙袍,神奇的是,历经240年,尸身竟...
原创 清... 作为古代皇帝的妃子,相貌不出众没有关系,没有才华也不要紧,家世不好也不碍事,最重要的是冰清玉洁,因为...
原创 清... 民间有言 “多子多福”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传宗接代,认为孩子越多越有福气,当然,是儿子越多越好。古代...
原创 我... 先说说什么是封禅,为什么皇帝要封禅。 皇帝也是一份职业,也需要加鸡腿,也需要亲亲抱抱举高高。 但天下...
原创 误... 清朝晚期战乱不断,各种财政收入受阻,慈禧更因奢侈生活被指祸国殃民,是导致清末外战不利,国家发展受阻的...
原创 诸... 在蜀汉政权中,随着诸葛亮的病逝,随即展开了一场内斗,在人事任用上也进行了重要调整。原本权势正盛的杨仪...
唐诗故事丨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 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在表面上结束了。实际上,唐朝廷远没有全部消灭叛乱和割据的势力。叛军老巢河北一...
原创 三... 赵云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一直以超凡的战斗力和战无不胜的记录被誉为“常胜将军”。他不仅勇猛过人,而且...
原创 1... 伴随着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崩塌,后来虽有袁世凯再演“登基”盛典,但...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新书发布... 长沙10月28日电(向一鹏 管震)《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27日在长沙举行,来自中...
原创 古... 在各类古代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古代军队嗷嗷叫的往前冲。在各种古籍中,也常常能见到士兵舍生忘死得冲锋的...
原创 中... 一,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
原创 历... 人们说到项羽的时候,总是会用“力能扛鼎”这个词来形容,说明项羽的力气非常大,能够举起一口很重的大鼎。...
海外华媒河南行:中原文化百闻不... 中新网郑州10月29日电 (刘鹏 李海珠)“河南给我的感觉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书上了解远不如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