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亭和三登桥的由来
古时,平湖隶属海盐。明宣德五年(1430)三月二十八日,析海盐县东北境四乡建平湖县,设治当湖镇。
据《平湖县志》(1993年)记载:在宋咸平六年(1003)至景德三年(1006),由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原亳州谯县(今安徽毫县)人,担任海盐县令,政绩卓者。当时海盐县境东南有蓝田浦通白塔港出海,长18里,年久失修,河床多处堙塞。鲁公到任后,即征集乡丁疏浚,便利了水运和农田灌溉。民感其德,称蓝田浦为“鲁公浦”(今陷于海)。天禧元年(1017),鲁公提升右正言,因敢于直谏,被真宗誉之为“鲁直”。仁宗时,迁户部郎中兼吏部流内铨,力主订正职官铨叙制度,秉公取仕。后累官至参知政事,时人称其“鱼头参政”,取其姓氏有鱼头,直言如骨鲠刺人。晚年定居当湖(今城关镇),著《家训》(后辑入《当湖文系》)。卒赠兵部尚书,谥简肃,葬于当湖镇桑园弄。
鲁宗道晚年定居当湖时,筑四皋园,其东西两园之址后为东林寺与西林寺。这可以从鲁公所著的《世谱源流说》中得以证明:“距治东北五十五里,有镇曰当湖,闲尝一至焉。风景秀丽,心窃慕之。再至焉,湖水汪洋,望佳气而葱郁,低徊留之,不忍去意,欲托籍于斯。迨宦成,卜址爰居,爰处建四皋园,非娱乐也,聊适意而已。”因鲁公钟爱当湖的秀丽风景而建园定居,故留下了“鲁公亭”和“三登桥”等名胜古迹。
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位于解放路上的“鲁公亭”和“三登桥”名胜古迹以及有关的人文故事吧!
从解放路的东端步入,放眼望去市河(汉塘)两侧有石栏相扶,绿树映掩,桥亭廊榭接连不断。走上市河的堤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中英文书写的牌子:“解放路市河景观带”,旁边有“平湖市城市绿线界牌”。从说明上可以得知,这里是平湖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9月建造的一个占地3.83万平方米、体现亲水特色的带状公园。缓步西行,在市河的南岸有一座宋式风格的亭子,上书“鲁公亭”,旁立一石碑为《鲁公亭记》。碑记由平湖先贤潘德熙先生撰文并书写,碑记最后写道:其墓葬于当湖之滨的桑园弄,前人以“鲁公古墓”为“当湖十景”之一,今公墓不可见,于1999年9月按宋式建兹鲁公亭,以彰古贤,并志景仰。
历代诗人因仰慕鲁公,为其写下许多赞美的诗篇,如清代张云锦在《当湖百咏》第二十一首云:桑园弄有鲁公祠,杯土相传亦在斯。千载爽鸠无处问,后人未可据残碑。陆拱斗在《当湖竹子词》第二十二首云:行行深巷绕桑园,名墓依然宋代存。不数东皋传别墅,鱼头千载重清门。时枢在《鹦鹉湖棹歌》第四十六首曰:祭扫清明子职应,纸毯高挂满邱陵。阿谁简肃云仍谱,标墓桑园也未曾。陆增在《鹦鹉湖棹歌》第二十九首曰:东西园废作禅关,祠墓风清指顾间。宦海当年留政绩,至今门第旧湖山。还有“五四运动”学生总代表之一的张庭济也有诗云:鲁公今节继中牟,遗爱吾禾土一丘。名与寸铜都不烂,争教泪不洒鱼头。
鲁宗道在《世谱源流说》中有这样的记载:“余念先世祖居曲阜,后迁卞、迁新蔡、迁平陵、寿光,历世徙居,不特此也。如横江公家曲阳,先府君家谯邑,今余又家当湖。余尝怀屺岵、念伯兄暨从子辈,两地兴感,则谱牒不可不传”。同时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严格的家训,正是这蕴含着清白孝友、仁廉自守、畏法谨赋的家训,使得鲁氏后裔在平湖这块风水宝地上开枝散叶,不负重望,涌现出一大批宋代的栋梁之材。鲁宗道的孙子鲁寿宁(1053-1139),字景修,生六子一女,其中长子鲁詹(1082-1133),字巨山,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五子鲁詧 (1096-1171),字如晦,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六子鲁訔(1099-1175),字季钦,号冷斋,与哥鲁詧同年举进士。鲁氏一门出了三位进士,为了纪念家族的荣耀,传扬美名,便在家乡平湖建造了“三登桥”,寓“三子登科”之意。据明弘治五年《嘉兴府志平湖卷》载:“三登桥在县西一百步,南北跨河,宋鲁氏三兄弟詹、詧、訔先后登进士故名。”此桥现位于当湖街道解放中路关帝庙南面的市河上。
鲁氏三兄弟,不仅在科举方面获得了功名,而且在文学行政管理等方面也造诣很深,称得上是佼佼者,尤其对诗圣杜甫的作品深有研究。鲁詹官居四品散郎,在两浙路市舶司任仓司(提举),著有《奏议》二卷、《吏役录》三卷、《诗》十卷、《杂文》二十卷、《杜诗传注》十八卷。鲁詧官户部郎中,转池州太守,著有《汉纪考异》十一卷、《皇朝要览》一百卷、《边防十二事》、《文集》三十卷。鲁訔官太府卿,言支移折变事,甚悉利弊,诏可其奏。鲁訔于诗,喜杜工部,尝取其集,考其年,编次而笺释之,为十八卷,世所传《冷斋杜诗定本》。此外尚著有《易说》二十卷、《论语解》十卷、《南征录》二卷、《自警录》四卷、《蒙溪已矣集》四十五卷、后集二十卷、《冷斋集》、《须江杂著》六卷、《编集祖宗训典》五卷等。鲁訔著作等身,其中以《杜工部草堂诗笺》最为有名,对杜甫的诗词,不但考证其时代背景及地理环境,而且详加注释,使读者免去阅读的艰涩,而感其平易亲切。《当湖百咏》张云锦有诗:杜陵诗自鲁訔编,内相文从陆氏传。古往今来看涕泪,振兴续待后人贤。《平湖经籍志》记载,《杜诗传注》18卷,始注于鲁詹,由鲁訔续成。
在两宋时期平湖登第的总共22人中,鲁家达20人之多,除了上面提及的詹、詧、訔三兄弟外,他们的后辈中还有17人,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本文作者:钱亚芳,系平湖市政协文史征集员;张叶筱,系平湖市政协委员,新埭镇党委副书记。)
平湖政协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