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位极人臣的叫法各不相同,战国时期秦国有相国吕不韦,东汉时期有丞相曹孟德,清朝时期有宰相刘罗锅,虽然叫法不一样,但级别都到了人臣的巅峰了。这些称呼又有不同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断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正式出现。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等等。
丞相、宰相和相国之间,看似相近,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在秦朝和汉朝初期,相国和丞相同时存在,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像萧何,先是任丞相,然后才任相国的。至于宰相,中原大地上的历朝历代,就没有一个朝代和国家叫过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那个大臣叫宰相,周朝的宰相叫太宰,秦朝的宰相叫丞相、相国,那个佐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著名谋士李斯,后来就当了秦朝的丞相。而那个在赵翼《陔余丛考》一书中所说,因痛惜赵国被秦国所灭,自己不惜残害身体,净身进入秦宫去激发秦始皇家族内乱的赵国公子赵高,也是在当了丞相后,杀尽秦朝宗室,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的。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都是有名的丞相。
宰相在先秦时期,被称为“相”、“相国”、“丞相”、“相邦”、“令尹”等,如齐国“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等。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对于丞相来说,是封建王朝下具体的官名,而就宰相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大权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丞相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具体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宋朝的时候,宰相成为了官民,明朝的时候,丞相的称呼消失了,皇帝亲政,但是却设立了大学士,被称为辅臣,清朝的时候,出现了内阁,军机大臣等等,其实从权利上来看,这人就是所谓的宰相了,只是称呼发生了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相邦”改为“相国”,据说很可能是为了避讳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的名讳。相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官职一直到西汉都有。汉初三杰萧何就是汉代的第一任相国。从东汉开始就再没了相国这个官职,以三公之一的司徒履行相国的职责。
严格来说,秦始皇时还不叫“相国”,而叫“相邦”。邦就是国,国就是邦,相邦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正式确立的正式官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例如张仪,例如吕不韦,例如二桃杀三士的晏子,都做过相邦。西汉建国后,为了避刘邦的名讳,相邦才改为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