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三国志·常林传》发现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记载,说是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每遇到他便跪拜行礼(每为之拜)。小编不由产生疑问,这样一个知名度并不高的常林,为何会让司马懿如此尊重呢,
他在曹魏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
自幼聪慧,洞悉时势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造访,问常林:“伯先在不在家?”见常林毫无行礼之举,不悦,又问:“你怎么见了我也不知礼?”常林说:“虽说应尊敬客人,但是你当着我说我父亲的名字,我为什么还要拜你呢?”于是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古人称字是尊重,称名不尊重)。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河内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在郡内奉行严刑峻法,以此来树立威严。常林的叔父因为小的过错被抓紧了狱中,常林找到王匡的同乡胡母彪仗义执言,王匡就把常林的叔父给放了。看到天下将乱,常林于是和宗族迁到上党避乱,在山中耕种。
当时正逢旱灾,当地只有常林家获得丰收,于是他把周围的邻居都叫来,把自己的粮食整升整斗地分给他们。常林住的地方紧挨着已故河间太守陈延家的围墙。陈冯二姓都是官宦旧族。张杨企图霸占这两家的妇女和财产,常林就为陈冯两家出谋划策,两家在被围困了六十多天后终于保全了性命和财产。
委身曹操,辅佐曹丕
并州刺史梁习举荐州内的名士常林以及杨俊、王凌、王象、荀纬,曹操任命他们都当上了县令。常林任南和县令,治理有方,卓有成效,因而提升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处,政绩斐然。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丕获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常林被选为五官将功曹(曹丕的机要总管)。同年,曹操西征关中,田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动荡不安。曹丕想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常林说:“我曾任职博陵、幽州,对于贼寇的情况,是可以猜测推断的。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厌恶战乱,受教化已久,安分守己的占绝大多数。
“田银、苏伯乃乌合之众,阴谋虽大但才智不足,难成大患。如今我军主力远离京师,外面又有强敌,将军在此坐镇天下,如轻易出兵远征,即便取胜也不算大智大勇。”曹丕点头称是,便派手下将官前去讨伐,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叛军消灭了。常林以后出任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后又担任丞相府的东曹。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并建魏国,常林升任尚书。魏国建立以后,被授予尚书。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常林迁任少府,封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
三朝元老,安享晚年
公元227年,曹叡继位,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每遇到他便跪拜行礼。有人就对常林说:“司马懿位高权重,你应该阻止他向你跪拜行礼才是。”常林说:“司马懿自己愿意诚恳地叙行长幼之礼,以此为年轻人树立榜样。地位高贵并非我所惧,对我跪拜也无需要我制止。”说话的那人恭敬而面带愧色地走了。
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却称病谢绝了。以后他又被授予光禄大夫。八十三岁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朝廷像对待公爵那样为他举行了葬礼,谥号贞侯。
司马懿和常林都是河内郡温县人,属于同乡,而且常林德高望重,属于司马懿的长辈,所以虽然当时司马懿已经贵为辅政大臣,位高权重却依然对常林行跪拜之礼。常林洞悉时势,道德高尚,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堪称一代名臣。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