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我们胸戴大红花,意气风发,满怀理想到农村开辟新天地。”
“今天我们再度欢聚一堂,见证这份坚如磐石的知青情谊……”
近日,一批平均年龄79岁的老知青,再次相聚酉阳,共忆往昔峥嵘岁月,共话“第二故乡”的沧桑巨变。
再聚首 青丝成雪鬓如霜
“大家好!我们上山下乡60周年庆祝活动预计在10月份举办。”7月2日,当群主吴泰隆宣布消息后,一个有53名知青成员的微信群一下子炸开了锅——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要好好庆祝一下,这可是我们人生中的大事啊!”
“我们要好好准备一下,把这场活动办得热热闹闹的!”
“我觉得应该搞个文艺演出,让大家都展示一下才艺!”
……
大家立即开始讨论庆祝活动的细节。有的辗转找到失联的老战友,有的负责联系场地和人员,有的开始筹备节目和采购纪念品,微信群里充满欢声笑语和忙碌的气息。
“好久不见,老战友!这六十年,你过得可好?”终于,到了庆祝活动的那一天,老知青们从大江南北赶到酉阳。现场,他们相互搀扶着、拥抱着,满脸挂笑,热泪盈眶。只是相比十年前的第一次聚会,人数从72人减少到了65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今年83岁的老知青吴泰隆回忆,截至1964年,到酉阳的知青人数超过了5550人。
再聚首 深情厚谊永不忘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让人铭记。对于曾经的知青们来说,那段下乡时光无疑是最难忘的。“我从城里走到板溪的时候,鞋子都磨了一个洞,脚也起泡了。”77岁的冉敬姗回忆起自己从城里步行到板溪的艰辛,感慨万千。
“下乡后,我插队到板溪红星5队。对于种地一窍不通的我们,社员们并未嫌弃,反而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耕作。”在共同劳作中,知青们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心却紧紧相连,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76岁的朱习隆也分享了他的知青经历。他说:“我们和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开荒种地,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一个不懂事、青涩的青少年,逐步成长为一个有自我控制能力、有觉悟的人。最后,我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段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
下乡期间,知青们不仅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老乡情,找到了人生的信仰,还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伴侣,吴泰隆和闻玉华就是其中一对。“我们每天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一起面对困难。”回忆起那段时光,吴泰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再回首 艰苦都已化作甜
“从重庆主城到这里走了将近两个月,走路、坐船……”初到酉阳,知青们看到的是狭窄的街道、破旧的县城。
六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酉阳让老知青们眼前一亮,喜上眉梢。高速公路、铁路畅通无阻,城市里高楼林立,农村公路连到村民家门口,富民产业满山坡……
“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酉阳早已摘掉了‘老少边穷’旧帽子,现在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了……”知青岁月结束后选择在酉阳定居的朱习隆激动地向老战友们介绍。
“那时候真的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冉敬姗说,六十年前,知青们常常为基本的温饱问题发愁,没有鞋子穿,没有袜子,只能自己做鞋。而现在,酉阳的商场、超市比比皆是,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她们由衷地为如今幸福的酉阳人民感到高兴。
“对一些人而言,这次聚会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了。青春岁月已经远去,但我们要用自己的余生为党的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76岁的朱习隆说,他们这辈人与共和国同龄,经历了时代前行中的阵痛和巨变,而在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挑战、所建立的深情厚谊、所寻找的人生伴侣,都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