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老板的好赖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对员工的需求感同身受。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恰恰是坏老板和好老板的代言人。
这么说你可能不信,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神勇的背影千古无二,这种老板多牛啊。而刘邦呢,不过是沛县无赖,吃了一辈子狗肉,还和村里的寡妇拉扯不清。这种人也配和项羽相提并论?他能得天下,不过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已。
可是,假如他们都来开公司的话,刘邦依然能白手起家,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项羽依然会遭遇破产。
员工的需求能否被满足,决定了他们的成败。
~
项羽是富二代。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小就能入读贵族学校,即便楚国灭亡后家道衰落,他也还有个很牛的叔叔当监护人。
项羽跟随叔叔走南闯北,去咸阳见识过秦始皇的威严,结交过秦国官员司马欣,最后落户会稽,很快混成地头蛇。虽然家族没落,但他从来都在上层圈子里。
24岁前的项羽受过委屈、吃过苦,但他从来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是不接地气/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却忽略了别人的欲望。
我们经常在综艺节目上看到某些富二代说:为了留学努力背单词,当服务生赚学费,冬天洗衣服手好冷-——然后,他们被自己的心酸往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可他们的努力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根本不值得拿来炫耀。
很不幸,项羽就是这类人。
~
在项羽看来:“公司的前景是很好的,你们应该追求梦想,不要整天计较一点小钱,太俗了。”可在创业过程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封自己为西楚霸王,把咸阳宫的财宝、美人都带回到彭城——升职、加薪、套现、迎娶白富美,他一个都没错过。
对立功的员工,他又舍不得封赏,把印信放在手中,边角都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只有口头鼓励:“表现不错,好好干/”
所有的利益都被他收入囊中,员工们拼死拼活却只有死工资,日积月累,人心散了,队伍也不好带了,估计项羽麾下的人都在想:“这点工资,我很难帮您办事啊,拜拜了您嘞。”
不仅员工不满意,他连客户的需求都不知道。
当时国家的客户只有农民,而农民的需求很简单:生活稳定、庄稼丰收、能吃饱饭,最重要的是你别来烦我。《史记》中说:“项羽所过辙残破。”意思是:只要他经过某个地方,本来安静祥和的村子,就会被糟蹋得家破人亡/
想想吧!我迎着朝阳到田里干活,憧憬着明天到美好生活。傍晚回家时,抓只小鸟编个花环准备带给老婆孩子,可到家一看,家没了。本来想和你做长久生意,你却只想一锤子买卖。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员工、客户却要用青春和生命为他买单,而且还得不到回报。项羽这类老板,能成功才见鬼了。
他在楚汉战争中是失败者,即便穿越到如今来创业,做生意,也只有破产的命运。
~
刘邦就很务实,不说理想只谈钱。员工只要立下功勋,不论大小,都能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金钱、升职、股份——只有做不到,没有得不到。
比如曹参,“以中涓从——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将军六人。”从办事员的位置起家,最终立功无数,以10630户被封为平阳侯。
比如樊哙,“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八年战争,居然连斩首,俘虏的数据都如此清晰,可见平时都后勤工作有多么出色。
然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娄敬。那年,刘邦准备定都洛阳,和中原人民长厢厮守。消息传出去后,恰好被路过洛阳的士兵娄敬听到了,他马上请求见刘邦:“陛下,长安适合定都,洛阳不行。”一番劝谏,让刘邦拍案叫绝,第二天就启程前往长安,然后把士兵娄敬提拔为阆中,做了后备干部。
在刘邦的公司工作,不论起点多低,职位多冷门,只要对公司有贡献,他绝对会给你超值的回报。这样的老板,怎能不网罗天下英才?
不论任何时代、任何行业,这种老板都是最得人心的那种。刘邦凭什么不配被称作“忠厚:?凭什么不配做”长者“?他生在社会最底层,见识过无数人的酸甜苦辣,所以懂得一个道理:自己的命是命,别人的命也是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没有个体又何来集体?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摘录
这类书籍比较适合作为历史小白的兴趣入门,对于熟读《史记》、《资治通鉴》这类严谨权威历史书的学霸,这种类型的书更像是聊聊历史人物的八卦,在历史里唠唠嗑。
像这种通俗易懂的历史书籍,能够面向更多的人群普及历史知识,如何用一种更为客观甚至超然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读史者心性和胸怀的最大考验。
作者说:”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果能从前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其实读历史,就是在读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