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是想把包拯考上公务员后,每个阶段的工资收入都给大家过一下的,不过包拯26年升了25次官,不但是我,估计给他算工资的财务都要疯了。所以我们现在只取包拯两个时间段的工资收入,一个是包拯在开封府时的工资待遇,一个是他临终前短暂行使的枢密副使时的工资待遇,看下包拯的年薪是否过千万。
折算标准如下:
以大米为一般等价物;
宋朝一石大米1石大米=汉3.35石大米=100.5市斤(参考:沈括《梦溪笔谈》“汉三斗三升五合当宋之一斗”);
按北宋中前期的售价是一石米是600文,按2022年的售价是100斤米250元;
一贯按1000文的"足贯"计算;
绫、绢、罗都是1匹2贯,棉花按80文一两计算。
包拯在权知开封府时的薪资:
公元1056年12月,57岁的包拯
任
"
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在1052年时,包拯已被授于龙图阁直学士。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官职的份量:
首先,此时包拯的本官(寄禄官)是
右司郎中
,由于他的实际工作与这个名称没有半点关系,所以我们也不去打听右司郎中是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
正六品
的本官就行了。什么?才正六品?对的,此时包拯的本官就是正六品,不过已经是16级文官了。
右司郎中的待遇如何呢?
按北宋
《嘉佑禄令》
规定,
诸行郎中
月俸为35贯,每半年绢13匹,每年罗1匹,棉30两,这份工作每年的待遇合计476.4贯;
然后,包拯的差遣:"
权知开封府
"是很值钱的:
其一名为"
添支钱"
的补贴,是每月100贯;
外任官都有
职田
20顷(即2
000亩),
可供收租,
按半石/亩计租,合计为1000石,按600文一石,折合为600贯,
身为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每月还有500贯的
公使钱
,专供应酬、交际、公务所用,可自由支配;
此份差遣每年的待遇是7260贯;
最后,包拯还有个
龙图阁直学士
的职名
,这一职名的"添支钱"即补贴是每月15贯,3石米,每半年绫3匹,每半年绢15匹,罗1匹,棉50两。这些纺织品与米折合一下,每年78贯,加上补贴的现金,一年258贯;
合并计算,包拯在"权知开封府"时的工资合计为7994.4贯,按大米为等价物,折合为现在的购买力,年薪为
333.1万
。
其中"
公使钱
"占了绝大头,这笔钱可以用于官员个人使用,所以一般人都将公使钱当成俸禄的一部分,但使用不当也会被弹劾,比如修岳阳楼的滕子京。
不管怎么说,伙伴们,包拯在开封府时的待遇为333.1万。妥妥的高薪。
包拯在枢密副使时的薪资:
不过,包拯在开封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后面,包拯又升官了,中间的过程不再多讲,我们直接跳到包拯的最后一个官职,这应该是他的仕途高峰了。
按照包拯的墓志铭中对其最后官职描述,我们一项一项拆解如下:
本官:
给事中
,正四品,10级文官。
月俸45贯,每半年绫3匹,绢15匹,罗1匹,棉50两,感觉纺织品少了些,全部折合一下,全年约为588贯;
散官:
朝散大夫。
没啥用,本来是决定官员朝服颜色的,现在皇帝动不动就"赐紫",结果没用了。
差遣:
枢密副使
。其实包拯没有上任这个官,不过没关系,如果这个差遣干上一年,待遇如下:
每年2400石粮食,米面各一半;
每年柴伙4800捆,30秤炭,2石盐;
每年的伙食补贴300贯;
仆人费30贯,
给事中身份带差遣,每年360贯,
约合计2160贯;
功勋
:
上轻车都尉
,第七转功勋,没啥实质待遇;
爵位
:
东海郡开国侯
,没啥实质待遇;
食邑
:
一千八百户(食邑)、食实封四百户,
每户有25文钱的好处,一年才十贯钱。
其
赐金鱼袋
及
赠官
更与钱没有关系了。
综上所述:包拯在最后的朝官生涯是年薪2758贯,比之前的开封府少多了,主要是不做州府长官,公使钱没有了。
即使是这样,
包拯在后期的年薪,折算成现在的购买力,也只有114万人民币
,按国防部副长的待遇来讲,也不算高。
好了,小伙伴们,这几天我们重点将宋朝的官职与俸禄给大家做了个解析,顺便和大家一起缅怀了苏轼与包拯两位性格迥异的先贤。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一阶段,我们要从北宋进入到南宋了,
广州城史系列
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谢谢大家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