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在康雍乾时期暴涨是有一定原因可循的,其最主要的前提就是天下大治,在这一时期整个大清的版图内基本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的动乱,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并且国家在征收税赋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有力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其起始是从康熙中后期开始的,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在其前期爆发了影响深远的三藩之乱,此时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太大变化,还是在数千万人的规模左右。在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后以及收复台湾后的一段时间内变化也不大。真正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是在康熙三十年以后,此时的大清已经承平已久,境内基本没有了大规模的动荡,各地的百姓基本都能安居乐业,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人口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康熙后期宣布的自康熙五十一年以后的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有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的引进,亩产粮食进一步提高,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发生增长。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康雍时期的情况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在位十三年在这七十四年的时间内,大清的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两位皇帝注意民生问题,关心百姓的疾苦,在政策制定上考虑了实际的情况,制定了部分有利于百姓减轻负担的政策。另一方面,在地方遇到灾害或者特殊情况的时候能够蠲免部分赋税,或者直接免除赋税,减轻了百姓的实际负担,同时还安排专门的官员处理赈灾事务,救济了一大批的百姓,这样就使得各地的人口减员并没有清初的那么多。人口的总基数在进一步的增加。
其次,康熙时期实行的之康熙五十一年后增加的人口不再征人头税后,又进一步减轻了人口众多的百姓家庭的负担。而雍正登基后,实行的摊丁入亩的政策,在康熙帝的基础上又减轻了大部分的百姓负担,国家的赋税有所减少,但对人口的稳定增长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因为百姓可以用这部分余下来的钱做其他的营生,或者用来改善家庭的吃穿用度。毕竟在古代人的心中,家里多几口人不是坏事,因为多个人就多双手可以参加劳动,在当时的农业中,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来完成大部分工作的。
乾隆时期的影响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已经承平已久,这一时期还引进了更高产的农作物,比如玉米、番薯等不调地方都可以种植的作物,这又养活了一大批的百姓。因为平原那种良好的土地还是有限的,国土被还有一大部分的土地是山地或者比较贫瘠的土地,想要在上面种水稻和麦子是很难的,即使下了功夫种了,收获的产量也很有限,因此这些地方的百姓过的就很辛苦。
在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大规模引进种植后,很快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居住在贫瘠土地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吃饭问题了,虽然吃的不好,但是中番薯等作物是能够保证吃得饱的的。在解决了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后,人口数量自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从原来康熙时期的数千万增长到了数亿人,此时的清朝人口已经成为了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了。
综上所述,在清代人口的增长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的,不是突然而就的,只有政治稳定,社会没有大的动乱,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才能持续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