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身为秦始皇麾下第一战将,为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的战功与战术就不过多描述,整体归纳为南征百越,铲除吕氏,与其子王贲灭五国,当然这其中也有蒙恬的功绩,王翦的战功主要在嬴政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战国时期,之后王翦解甲归田,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在《史记》中王翦与白起共列一传,后世大都视他为继白起之后战国时期最优秀的战将,相对于白起,王翦智而不暴,口碑相对来说比白起要好,然而白起位列武庙十哲,王翦却无缘入驻,最终位列在武庙的六十四名将里,当然这只是一个唐朝的评选机制,不能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但王翦不能位列武庙十哲其中还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一、有倚老卖老之嫌
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攻灭楚国,非六十万兵力不可,六十万兵力那几乎是秦王的老底了,所以嬴政听后很不高兴,不想采纳,有些为难,这时名将李信进言,二十万兵力足矣。
秦王一听只用二十万就够了,非常高兴,并说道:王将军老了,做事没有勇气了,还是李将军勇猛,王翦一听这话也不高兴了,既然认为他老了那就不干了,干脆称病辞朝,回家养老去。
王翦此举多少有些倚老卖老之嫌,要60万兵力起码要从战略上分析下理由,那可是嬴政的家底了,作为老将更应该为嬴政分析当时的形式,例如连年征战兵士疲乏,而楚国依然地广人多,大纵深战线会拉的很长等,王翦一言不合就置身事外,告老还乡,有点等着看笑话的味道,这么做可能存在政治原因,但是历代皇帝不会喜欢这样的臣子。
二、索要田地
李信带领20万秦兵出击楚国,结果被项燕率领的40万楚兵击败,这是嬴政征战以来少有的败绩,嬴政大怒,于是屈驾王剪之家道歉,并把王翦请了回来,令他率领60万秦兵再战楚国,王翦临行前不断为自己的子孙求封赏,索要田地,秦始皇答应了,王翦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秦始皇,连王翦身边的将领都看不下去了,王翦却说这么做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表明自己老了,并没有异心,只想占些小便宜罢了。
从自身角度来讲王翦这么做是明智的,但从统治者角度来讲,这个做法并不讨喜,秦始皇并没有杀过功臣,他这么做也让秦始皇有了飞鸟尽良弓藏的味道,而且用人之际不断索要钱财田地,颇有要挟之嫌,所以唐朝的统治者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功臣,不在武庙十哲之列也在情理之中。
三、司马迁的评价颇受影响
《史记》评价王翦:“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
司马迁大概意思是说王翦功劳大,但是最后急流勇退,一昧迎合秦始皇保全自身,不能为秦始皇建功立德,巩固国家根基,以至于秦二世很快灭亡,王翦的孙子王离被项羽所擒,言外之意是活该。
司马迁写史时喜欢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并带有强烈的情绪,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司马迁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些名人在统治者当中的口碑。
四、王翦与白起的取舍
王翦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也不能入选太多,所以要与白起做个取舍,而白起可能相对来说要更强势一些,当然主要原因还是以上几点,因为宋朝时期将白起移除武庙十哲,而王翦依然没能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