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君书》为核心的商鞅变法,实际上是相当冷酷的,所谓严刑酷法,不出其右。而冷酷之法,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是得不到支持的,因此,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是一个蛮夷化程度很深的国家。
从西周起,中原诸侯就一直将秦国归为蛮夷之邦,称为秦夷。
而秦国也确实在很多地方和中原诸侯不同。
首先是没文化,李斯所谓“仕不产于秦!”荀子曰“秦国无儒!”秦国历来只产将不产相,秦国的人才包括商鞅、李斯、韩非、郑国都是从山东六国招募来的。
其次秦国在王族中不施行嫡长继承制,“择勇猛者立之!”百姓生活中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这在“礼乐”为先的中原诸国中都是不可想象的,根本没有什么礼仪规则,更像游牧野蛮民族的做派。
与自然条件所限而不得不“蛮夷”的游牧民族不同,秦国的蛮夷化是主动为之。
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就认为中原的“诗、书、礼、乐”并不能解决诸国之乱的问题,反而是游牧蛮夷民族“民众没文化,更谈不上礼仪民主,只是简单的绝对服从君王”,这样治理国家更容易。
基于此,秦国开始主动向戎狄靠拢,吞并了大量戎狄人口并大力吸收戎狄文化,这分明是在主动野蛮化。野蛮化的秦国,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秦国百姓的纯朴忠厚和没有文明礼仪民主思想的半野蛮化”,这就是商鞅之法能顺利施行的基础。
于是,在这种野蛮文化的土壤中,商鞅的“御民五术”才能被顺利接受,因为他们原本就没有文化,原本就没有被“礼遇”过,法家的一套“非人道”手段对他们来说本是平常之法。法家由此在秦国如鱼得水——“废逆旅”,废除旅店,禁止商人随便出行;“一山泽”,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以此谋生。民众什么都不能做,能做什么呢?只有两件事,耕与战。你或者上战场,为国家献出生命;或者努力种地,把收获的一大半粮食充作军粮。如果你既不想耕也不想战,怎么办?进监狱……
商鞅通过变法,把整个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所有秦国人都成了战争机器中的零件和合格的螺丝钉。这和与文明国家历来对立存在的“蛮族”几乎“一毛一样”,文明、礼仪、民族、自由在秦国完全不存在,这就是一个野蛮的化的国家。
但是,历史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现实往往是野蛮征服文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中国后世的元代宋、清代明,欧洲野蛮的斯巴达人摧毁文明的雅典城邦,都是如此。
因此秦国崛起进而一统天下、取周代之,本质上就是野蛮代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