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历史的说法,商鞅受的是车裂之刑,一个制定刑法的人被制于自己拟定的法律,说起来有点滑稽,更多的则是残忍。
著名作家孙皓辉在他的长篇巨制巜大秦帝国》里写道,人们还在朝堂上讨论到底给商鞅一个什么样的死法,争论不休。可实际上商鞅已经死在了他的封地,商邑。但复辟者仍然不解恨,把死了的商鞅再施以车裂,算是雪仇。
结果,商鞅的强国之策仍然被沿用。
纵观历史,商鞅的治国方略一直被帝王所用,其后世的“变法”超过商鞅者,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被轻易否定的,但谁愿意抛弃一个被时间认定了的真理呢?抛弃了真理不就是抛弃了自己吗?沒有一个帝王想把自己玩完,除非他是神经病。
从商鞅起,以法治囯的思想一直是秦统治者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为秦国大出天下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为此,商鞅早就作好了死的准备。
从历史的横断面看,在秦统治者支持下,由商鞅主导的改革,就给六国的灭亡掀开了序幕。
商鞅是知道自己的结局的。一切的未来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或者说他早看透了人心。
世上的人,有的是心怀天下视死如归,如商鞅。有的人却只会杀心,如甘龙。
当然,商鞅如若没有对手或敌人,历史就显得平凡无奇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对手和敌人的袭击和阻拦,才凸显
出了历史的诡迷和人性的善恶。就如作家房龙先生所说,“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对同类最下得了烂药和杀手的就数人类了”。在权力的游戏中,商鞅的死是注定的命运。
在巜大秦帝國》中商鞅死的那一段写的相当的精彩,天空上飘着雪,有要杀商鞅的人,有抬着棺木等待为商鞅收尸的人,还有决意和商鞅一起赴死的女人简直就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巅峰。
如果沒有商鞅,历史拐个弯。或许就走向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向。更为传奇的是商鞅做出了一个榜样,自此之后的中国历史中,都会出现为了国家兴盛不惜一死的商鞅一样的人,比如魏征,比如张居正,比如王安石以身殉国者为国士,说从商鞅开始不为过。
人生有太多的死法,万千差别,结局都是死。有的人因生而死,有的人因死而生,商鞅便是如此。公元前338年,商鞅被以慘烈的方式离开了人间。有人说他是罪人,有人说他是圣人。
一个人的立场不一样,观点也就不一样。如果你我生活在那个战国年代,会如何看待商鞅呢?离开历史的局限性去看历史,一般都不会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