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卿,你的优秀不在权谋和军事上,而是伟大的情商
三国是个纷争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造成三国鼎立的三位英豪都是人中龙凤,都有优秀的个体,最终曹操的后代一统三国,是曹操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肯定各个方面都更优于其余两位,那么就想小编题目说的,曹操优秀地方不在于权谋和军事指挥才能,而是伟大的情商,为什么呢?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就能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能带兵打仗的许多大将军都是那边强就跟那边走,就连起初的曹操,刘备,孙权都不例外。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张飞于吕布大战时,张飞骂吕布为“三姓家奴”,意思是吕布自己有爹,后来为了生存,依附于强大,先后又认了两个干爹。咱们今天的故事不是曹操与吕布,而是另一个大将,就是当时有小孩啼哭,父母就会说他来了,小孩就不哭了的张辽张文远,张辽和曹操的故事,看看曹操的情商是如何让一个先后跟随过四位强权人物的猛将,又准随曹操后,建功立业,最后被曹丕封侯的。
时间来到公元201年,此时的张辽已经跟随曹操许多年了,这时曹操势力范围内的山东泰山有昌豨(xī)叛乱,这个昌豨曾和张辽是同僚,曹操生性多疑,但是评判还是需要大将前往的,指挥张辽前往,一为试探张辽投靠之心,二为试探张辽的能力几何。所以派夏侯渊带领张辽前去平叛。
昌豨经营泰山多时,在此地也备足了,兵马粮草,所以夏侯渊与张辽久战无法取胜,并且粮草有消耗殆尽之危,正欲撤军,此时的张辽急于立功请赏,如果就此撤兵,只能无功而返。张辽不肯就此罢手,心生一计,就与夏侯渊商议,由自己去劝说昌豨投降,因为自己也算是昌豨的同僚,自己把曹丞相的宽宏大量诉说一番,必能去除昌豨心中芥蒂,令昌豨不战而降。夏侯渊正无可奈何之时,别无他法之际,听到此处,也觉得不妨一试,便同意张辽的行动。
张辽随即派了使者,进入泰山叛军营中,向昌豨谎称:“曹丞相有命,让张将军亲口传予昌将军!”
昌豨见是同僚张辽来传话,便从军营出来。使者假传曹操之命,骗他说:“曹丞相英明神武,威振天下,但仍愿意怀柔感化四方。曹丞相已下令,先归附的人必将获得大赏!”
昌豨何人,当年吕布独占据徐州之时,昌豨便领着手下们归顺于吕布;吕布死后,昌豨又与张辽一样,率众投降曹操,被曹操任命为东海郡守(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局部);次年,昌豨又聚众反叛,裹胁周边数郡投靠刘备;曹操亲率大军击败刘备,昌豨再次投降曹操,仍旧驻扎东海;官渡之战后,昌豨又一次叛曹自立。
昌豨此时是两降两叛,手上沾有曹军鲜血,自认为已不容于曹操,但昔日同僚来传话,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口头上答应了张辽,表示愿意归降,请曹军稍等数日,便拍马回营。
张辽以为此事必定成功,欣然回去报告夏侯渊去了。可是一连许多天,不见昌豨出营投降,张辽心中嘀咕,难道昌豨看出曹丞相的反复和残忍,我要无功而返,不行,不能就此撤军,有损我在曹丞相心中形象。张辽此时只能用自己作为赌注了,只身前往,以感动昌豨,博取投降。
于是张辽再次单骑去到昌豨大营,昌豨一看昔日同僚竟一人前来,心中不禁敬佩,昌豨此时心在再无疑虑,又是喊出妻子一起叙旧,又是吩咐酒席宴请。宾主落座之后,大谈往昔,张辽又将曹操心胸进行一番夸赞,说的昌豨连连点头,畅饮过后,昌豨欢喜不已,下令部将原地戒备,自己跟着张辽下山,前去面见曹操。有成功劝降泰山贼寇昌豨,两人一起面见曹操。此时的曹操虽然已经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张辽的先斩后奏已经让曹操颇为不满。不过事已至此,心胸宽广的曹操还是热情接待了两人,对昌豨承诺既往不咎,并好言悦语,又让他官复原职去了。
曹操目送昌豨离开后,面色骤变,厉声呵斥张辽:张将军好大的胆子!张辽被吓得连忙跪地求饶:“不知张辽犯下何罪,还请明公示下!”
曹操为何要如此生气,张辽还不知所以呢,原因也是因为张辽多次更换主公,曹操又生性多疑。虽然张辽在曹操手下也屡得战功,但是曹操欣赏的是忠义之士,如关羽、陈宫、沮授、审配等。另外,张辽曾在董卓手下助纣为虐,又曾在吕布与曹操争夺兖州时斩杀诸多曹军。何况张辽与曹军的将士是有血海深仇的,虽现在战功在身,但在曹军中还是如履薄冰。此时又先斩后奏,不能怪曹操多疑。
但是曹操接下来的话真的值得每位现代管理者学习。曹操盯着跪地求饶张辽:“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将军只身前往敌巢,这不是大将所为!”
张辽见曹操没有提自断之事,抬头辩解:“明公威加四海,以信义著称。张辽假拿旨意,虽有狐假虎威之嫌,但昌豨必然不敢加害,所以才敢这般大胆!”
曹操被张辽的一顿马屁拍得吹很爽,怒气居然已消,扶起张辽,宽慰道:“辽为军中大将,岂可轻易而出。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至此,张辽已经被曹操的大度折服,从此死心塌地的为曹操冲锋陷阵,建立下累累功勋,最后被曹丕封侯。
从此看出曹操的情商不是一般的高,三国的纷争也只能有曹氏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