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乌江,千百年来仍有不平之余愤。项羽将失败归咎于“时不利己”,历来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项羽最大的失败在于“自败”。
在陈涉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项羽率领八千子弟渡江响应,沿途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一路所向披靡,叱咤风云。首战秦嘉少试锋芒,接着攻破襄阳、尔后杀宋义引兵北上救赵。破釜沉舟,渡河而战,以几万兵鏖战秦军主力几十万,九战九捷,斩王信于巨鹿,困章邯于棘原,最终使庞大的秦王朝土崩瓦解。于是引兵西向,浩浩荡荡,直逼关中,进驻咸阳,威慑诸侯。其意气之盛,如日月中天。他的成功,也证实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及至他定都彭城,分封诸侯,又是何等的壮哉快哉。后与刘邦逐鹿中原,每战必身先士卒,无人敢挡其锋。奈何仅垓下一败,而使英雄遗恨千古。
然而项羽最终不明白的是,他的成功是由于他过人的勇武,他的失败也首归于他的勇武。每经一战,他的剑刃就愈利,然而愈利的剑刃,就越容易摧折。一旦折断,他只能感叹“天亡我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他又怎么会想到这些呢?拔山扛鼎的气力和战无不胜的战绩让他登上了霸王的宝座,也酿就了他重勇轻智、自矜名节的英雄风范。韩信来归,他并不重视;范增的劝谏,他不以为然;鸿门宴的手软,更不想落个乘人之危的骂名。他认为自己勇冠天下,刘邦不过是一个无赖和地痞,根本就不能与他为敌。每次冲锋陷阵,万夫莫挡,无疑在向诸侯和谋士展示和夸耀“天下谁人与我为敌?”然而最后他还是败了。武力可以平天下,但不能治天下。他的勇武没有摧毁天下人的斗志,也没有平息天下的争乱,只留下赫赫的威名和战绩,为刘邦开了路,最后在角斗的舞台中惨然退场。
如果楚国没有毁灭,项羽则会成为向项燕一样的名将,为楚国长城。秦朝统一中国,带给他的国破家亡的仇恨,让他怀恨终生。他的内心很狭隘,看不到楚国以外的天地,看不到天下。自起兵以来,所过之处,无不显示他仇恨的印记,坑杀秦兵二十万,火烧咸阳宫、阿房宫,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他却快意地笑了。强烈的复仇心理让他的内心扭曲的近乎变态。这种快意恩仇的做法毫无王者的风范,倒像获胜的土匪。这种狭隘使他丧失了“人和”,为后来的抵抗和叛乱埋下了祸根,也让对手刘邦抓住了机会,师出有名。进驻咸阳后,有人建议他坐镇关中,号令天下。他则认为关中不如故乡好,衣锦不还乡,犹如穿着好衣裳在夜晚行走,不得彰显。于是放弃关中,扬长而去。后与刘邦屡次拉锯交战于关中,首尾难顾,两下奔波,劳众累师,最终失去险关要塞,让刘邦长驱而入。这是他的狭隘而失去了“地利”。秦灭六国,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坐关中而号令天下,这是历史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项羽恨屋及乌,尤其痛恨这种让他国毁家灭的制度。他没有秉“天时”,用武力推行这种制度,反而大封王国,逆流而事,造成分封后战乱不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可以说是自食其苦。刘邦心怀天下,项羽仅心存楚国。以天下之大,攻楚国之地,成败显而易见。自古心无天下者不得称帝王,项羽以平天下之功而获楚霸王之实,让人感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壮士。“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是一个俗夫。“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个情圣。项羽最终没有实现他见秦始皇巡游时“彼可取而代之也”的豪言壮语,而是以顶天立地的勇武,威慑天下的战绩,和细腻忠贞的情感而享誉史册。虽有不平之气,倒也赢得了后人的怜惜,赞叹。不能从帝王的角度去评价他,项羽是壮士,一个慷慨悲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