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
作者:(英)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译者:李小迟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公元前265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两国又激烈交战两次,直至迦太基作为城市甚至文明、文化印记被彻底摧毁。罗马发起的三次布匿战争,对于西方历史影响很大,因为不仅从结果来看,罗马得以彻底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控制了西欧、北非和近东地区超过5个世纪,发展出对外殖民统治的治理体系,以及法律系统和文化、观念,10多个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将在世界很多地区复刻罗马的上述做法;而且,罗马还较为彻底地粉饰了开战缘由,将战争责任推卸给迦太基,这也成为了中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强国为了争夺霸权又进行自我粉饰的开端。
新出版的《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一书中,历史作家、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古代史博士阿德里安·戈兹沃西为读者细致地解说了三次布匿战争的进程。
三次布匿战争的扩散范围从西西里岛,一直扩散到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北非。迦太基的文明发展水平,并不亚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迦太基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就与古希腊发生龃龉,围绕西西里展开战斗。迦太基人活跃于地中海南北两岸各地,控制了主要的贸易路线,并通过商贸收入来装配武力。另外,迦太基还在今天的北非一些地区发展出相当发达的农业。而从政治制度来看,迦太基与同时期的罗马一样,都采用了选举制的行政长官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迦太基的政体赞誉有加,认为其融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股权力相互制衡,得以因此避免了大多数希腊城邦长期政治动荡的弱点。
迦太基有了很强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海军,但其军队的主要成员均为异族雇佣兵。相较于罗马强盛时期能够让异族雇佣兵保持很强的价值认同,迦太基在这方面的政治向心力显然要弱一些。而这也是迦太基将领在征战中多采取被动型策略,不太能够像罗马将领那样主动出击。
相比之下,罗马政体的尚武气质更强。《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书中指出,罗马社会其实高度不公平,权贵阶层享有不成比例的政治影响力,少数精英垄断着重要的官职,但平民仍然可以通过军事晋升,也能获得政治权利,提升社会地位的可能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战争,罗马可以不断致力于增强公民对共和国的归属感。
罗马发动布匿战争,最低目标是遏制迦太基势力的做大,当然也尽可能追求击溃迦太基,夺取其控制的北非、西班牙部分地区、撒丁岛以及西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书中指出,罗马执政官向人民许诺战利品,煽动后者投票来支持发起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分出高下的关键其实在于,迦太基的政体并不适合于进行连续的资源动员,以支持一场“添油”式的消耗战。不仅迦太基人不能在陆战中击败对手,而且就连海战的对决也显得十分狼狈。罗马在布匿战争前并没有成型的海军,却能在战争中击败拥有悠久海军传统的迦太基的舰队。当然,罗马人在海战中损失了很可能比迦太基人还要多久的舰船,但更为坚定的战争意志使之甘愿担负这些代价,并摸索只要能打败对手的各类战术。
第二次布匿战争曾经长期呈现迦太基对于战局的逆转,天才将军汉尼拔甚至攻入了意大利本土。但奇怪的是,汉尼拔对于战争的目标只是获得荣誉,而没有及时抓住罗马最为虚弱的机会进军罗马。汉尼拔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战役胜利,但他究竟要通过战争获得什么,却似乎仍然显得模糊。经过漫长的作战,迦太基的优势被彻底葬送。
《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一书指出,罗马的政治体系和民兵系统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战场贡献符合要求的士兵,而迦太基就很难做到这一点,相较而言,迦太基人能够长期维系多民族部队而不溃散,这本身已经有赖于汉尼拔的天才统御了。汉尼拔的军事能力远胜于罗马的指挥官,但迦太基部队的其他指挥者,距离合格的基准线更远。
等到第三次布匿战争,开战前,迦太基不断通过让步来试图回避战争。但对于一个有潜力重新培养出新的汉尼拔,重新拥有战争能力的竞争对手,罗马决定不再容忍。这就是所谓的“迦太基必须毁灭”。
迦太基城被摧毁的同时,罗马军队还将希腊最古老、最大的城邦之一的科林斯也变成了废墟。战争的残酷性,以及赢得战争后所释放出的狂暴,使得罗马军队的对外扩张变得更加迅捷,而且罗马人意识到了海外殖民在经济上的巨大收益。所以,罗马看似建构了一个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政治架构:通过发动战争,让城邦、富人、穷人都能从胜利中获益,然后进一步增进归属感,这极大地有利于培养更高素质的军队和后备力量,从而为赢得下一次战争确立更大的胜算。
但恰恰也是因为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就建立了辽阔的疆域,所以构成军团主干力量的平民其实被稀释了,也被分化了——要么变得更为富裕,要么就更加贫穷。所以,后来的罗马就必须通过更加职业化的军队,挑选异族雇佣兵组建部队。这,其实是走了迦太基的老路,帝国时期的罗马也就再也难以抵御战争能力很可能不如曾经的迦太基的北方蛮族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