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巨子何在
1861年的三月,安徽的天气虽然谈不上春暖花开,但是也是春意盎然,自然的带给人一种放松的心情。
但是曾国藩没有这种闲心,怎么也是提不起来心情。
面对太平军的猛烈进攻,此时徽州失守,爱将加恩人的李元度溃逃,差点死在祁门的曾国藩只想快点离开这个危险的鬼地方。
特别是跟了曾国藩五六年的李元度出逃后,给了曾国藩一种背叛的感觉。
于是曾离开祁门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折子:参劾李元度。
作为曾国藩首席大弟子的李鸿章自然带领一群幕僚出来反对,谏言曾国藩不能够如此地忘恩负义。
但是本来的谏言,最终上升成了激烈的纷争,李鸿章只好要求离开湘军,没想到的是曾国藩说了一句:立马滚蛋。
一、曾国藩与李元度
1852年,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遍地狼烟,在朝中历经挫折的曾国藩毅然决定回湖南老家办团练。
此时的曾国藩自然是一腔弃笔从戎报效朝廷的热情。回到老家,开始招兵买马,李元度就是这个时候加入湘军的。
李元度本是湖南平江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多次考试然而并没有得到一个功名。
其实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非常少的。
既然无法科举入朝为官。加入曾国藩的湘军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当然也是无奈的选择。
读书人毕竟还是有一些能力的,加入湘军后,李元度很快就成了曾国藩的幕僚,当然也很得到曾国藩的赏识,上升很快,被曾国藩一路举荐成后补知县。
由于湘军和太平军打仗不断,李元度很快被提升为将领,算是真正的投笔从戎,完成了一个落魄书生到重要将领的华变。
虽然不知将来前途如何,但是起码现在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不至于有怀才不遇之感。
自然在李元度心里,曾国藩即是上司,也是伯乐,更是未来的前途之所在。终身追随和报效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然而好景不长,1855年,曾国藩在湖口、九江战败,几次都要跳江自杀,但是幸亏李元度站在曾国藩身边,拉扯住了,几次的救下了曾国藩。
两人之间算是又增加了一层救命恩人的关系。
加上后来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李元度也因此得到了曾国藩更进一步的提携。
所以曾李两人的关系相当于在生命路口相互成就,也是相互扶持。
五六年的生死相随,李元度是在曾国藩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帮助曾国藩也救过曾国藩的命。
曾国藩一直都是认为善于用人的,对李元度的提携和重用自然也是不遗余力。
两人之间这种情义一直也别李鸿章以及其他湘军幕僚看在眼里,甚至可以说这种情义是湘军内部比较团结的一种精神内核。
二、李鸿章与曾国藩
李鸿章,在没有得到曾国藩的悉心指教之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朝廷编修。
可以说,如果不是在湘军幕僚的那几年,也不可能日后能成为清末四大重臣之一。
李鸿章本是安徽人,不是湖南人,加入以湘人为主体的湘军,也算是为了谋求发展的一种投靠。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年的进士,这种情义在科举年代是尤为看重的。
早在李鸿章二十出头的时候,就跟着那时尚在京城当官的曾国藩学习诗文,也是因为天资聪慧,从那时候其就受到了曾国藩的器重。
后来李鸿章考中进士,很快做了翰林院编修,和恩师曾国藩同朝为官,自然是联系不断,关系很是密切。
直到1852年曾国藩离京回家办团练,师生二人才就此分别。
当民族遭乱之时,每一个儒家文人似乎都一种从戎报效朝廷的情怀,曾国藩如此,李鸿章也是如此,随即和曾国藩离京的同一年,李鸿章也随着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但是和老师曾国藩的坚韧不拔不同的是,年轻的李鸿章显然浮躁很多。
终于到了1857年,因为一再的临阵脱逃明,被安徽巡抚一怒之下命令李鸿章离开安徽,回京叙职。
从此李鸿章在安徽失去了立足之地,无所事事,如同孤魂野鬼一般。
刚好这时候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正在曾国藩幕府内做事。
李鸿章明面上是去看望哥哥,顺道过来探望老师,实则过来探探口风,想找一份事情做,重新给自己谋一份出路。
这种心思曾国藩自然是心里透亮的,加上本来就对李鸿章比较器重,自然就安排下李鸿章做了自己的贴身秘书,主要负责起草奏折。
李鸿章当然是求之不得,有恩师的指点迷津,也有恩师当下的事业可以追随。
李鸿章这以后所有的经历都是其为日后飞黄腾达做下的铺垫。
当然对于曾国藩幕府而言,增加了新的血液,也就是增加了新的活力,也给湘军带来了新的希望。
可是,总会事与愿违,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其中李鸿章和恩师曾国藩的一次分裂就起源于祁门这个地方。
三、祁门被困
1860年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以来,接着又被朝廷授予钦差大臣,再加上左宗棠的归来和忠心相随,极大地增加了曾国藩的信心。
一边派骆秉章进军四川处理军务,一边看着左宗棠在江西和安徽的战场上节节胜利。
当然曾国藩这边也做出决定,进军祁门,为后续的攻打安庆做进一步的铺垫。
可是曾国藩这一决定,遭到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反对,事实上祁门这个地方的地形就像一个平底锅,驻兵其中,极易遭到攻击和敌人控制,可以说是兵家的绝地。
但是无论李鸿章和左宗棠如何劝说,曾国藩始终是一意孤行。
此时的李鸿章自然觉得老师是一种刚愎自用,心理滋生了一些不满情绪。
确实曾国藩比起左宗棠,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战术策略都是缺少前瞻性的。更明确的是说曾国藩擅长的是用人用将,而不是战场厮杀。
果然不出左宗棠所料,很快太平军李秀成为了救安庆之围,率领快20万太平军,分三路直奔祁门而来。
本来李秀成就是太平军一员猛将,加上人多势众,湘军是节节败退,接着宁国府失守,自己曾经的心腹不仅丢了徽州还出逃在外。
再接着是祁门唯一的门户景德镇也失守,曾国藩再次陷入了当年在江西的困局,坐死祁门。
看着祁门,所有的将士死气沉沉,有的做好投降的准备,有的做好拼死一搏的准备。
而曾国藩也是忧愁凄凉到了极点,再次地写好遗嘱,把佩刀时刻放在身边,做好兵败自杀殉国的准备。
幸好,左宗棠和鲍超成了曾国藩最后的一丝希望,左宗棠也是不负所望,沉着应战,逐步扭转了整个战局,一举收回了景德镇,打通了祁门粮道,曾国藩也算是逃过一劫。
逃过一劫的曾国藩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离开祁门这个鬼地方,想到第二件事就是弹劾出逃的李元度。
在曾国藩看来,比起李元度丢失徽州让祁门陷入生死之地这件事,李元度的出逃背叛更让人痛心和愤怒。
但是让曾国藩想不到的是,弹劾李元度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以李鸿章为带头的一群幕僚的极力反对,无论李鸿章怎么劝说,曾国藩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没有办法,李鸿章直接拒绝代拟奏折,这下更惹怒了曾国藩,李鸿章自然也不肯让步,直接说明要离开湘军。
不料曾国藩的态度依旧是:立马滚蛋。
李元度原本就是一介书生,虽然擅文但是不擅长带兵,对部下也是一味放纵。这些曾国藩都是知道到。
但是能在湘军中立足,完全是处于曾国藩个人感情上的一个袒护。
但是任何的袒护总是有限度和原则所在,曾国藩统领偌大一个湘军,纪律高于一切,所以当李元度出逃违背国法军心,便不可原谅。
纵然曾国藩心痛,但是从大局出发,公大于私,这便是做大事者。
而此时的李鸿章虽然在曾国藩的幕下得到一定历练,比起曾国藩想事情还是浅了一层,想到的只是恩情义气。
可能到底不在一个高度,所看到的视角也不一样,所以此时的李鸿章如果要达到曾国藩这一高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原创不易,欢迎讨论点赞加关注!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