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币制改革虽然内容繁杂、种类众多,但是根据发布的时间,以及具体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在他做大司马之时,第二次是取得帝位之后。虽然有的书中将这两次改革又细分为四次,实际上严格说来就是两次。
王莽的币制改革是为他的社会改革服务的。
王莽在取得帝位前后,为了培植一支拥护自己的贵族和官僚势力,曾经大规模地进行了封官赐爵的活动。新封赐的这些王侯们,都需要获得一份食邑和俸禄,受爵的同时还要有黄金、钱币的赏赐,这更需要大量的货币。但是,早在三十多年前的汉成帝时期,上林苑三个铸钱机构已经关闭了两个,只保留了钟官一家。后来哀帝、平帝时期,铸钱更为减少。这怎么办?如何来解决钱的问题呢?
王莽的办法就是铸造新的钱币。但是,铸钱一是要耗费成本,二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而眼下却有很多新被封官赐爵的官僚贵族,急需大量的钱币来封赏。于是,王莽就只能采用铸造虚值大钱的办法来应对。
他第一次币制改革发生在居摄二年(7),这是他取得帝位的前一年。当时他模仿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以
安汉公
的名义,号称“
假皇帝
”执掌朝政。在当时通行的五铢钱之外,又铸造了3种虚值的大钱与五铢钱并行流通。
第一种是
大泉五十
。圆形方孔,一枚重12铢,约7.8克,虽然还不到重4克左右的五铢钱的两倍,但是面值却是五铢钱的50倍。这里的“泉”指的是钱,表示钱如泉水一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王莽后来铸造的钱币中,“钱”字都被换成了“泉”字。
另外两种新铸造的钱币,就是我们一开始介绍的刀币。它们的形制、尺寸、重量都完全相同,通长为73毫米,重约16.5克。这种刀币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呈圆形方孔钱的形状,一种是在穿孔的右左铸有“
栔刀
”两字,另一种是在穿孔的上下铸“
一刀
”两字。因为一刀是用黄金错成,又被称为金错刀或错刀,下半部分为刀身。
到这个时候,五铢钱已经流通了将近一百三十年,王莽为何推出形制如此复古的刀币,是何用意呢?实际上这是王莽在向世人释放的一个政策信号,即他要推行复古改制,因为他认为西周的社会模式是最理想的,因此他的货币要模仿当时的刀币式样。
如果说大泉五十已经是膨胀五十倍的虚值大钱,但是它与这两枚刀币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那这两枚刀币的面值是多少呢?
“
栔刀
”的一种铸有“五百”两字,表示一枚“栔刀”的面值为500枚五铢钱。“
金错刀
”则铸有“平五千”三字,这里“平”字表示等于的意思,表示错金的“一刀”等于5000枚五铢钱。
无论是错刀,还是栔刀,膨胀的幅度可谓是登峰造极。一枚长73毫米,重约16.5克的金错刀,凭什么就可以兑换5000枚五铢钱呢?
一枚五铢钱重约3.5-4克,5000枚最少也有17500克。这实际上就是用政府的16.5克铜,去兑换老百姓手中的17500克铜,兑换比例是一千多倍。王莽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他的币制呢?
因为王莽知道,短期内不可能生产出大量的货币,用以赏赐那些新封的权贵,以便推进他的改革事业。因此,他只能采用发行高值大钱的办法。但是,他又担心高值的大钱没有信任度,不被大家认可。这种两难纠结的结果,促使王莽对钱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错金技术,进行精工铸造。他希望以此增加钱币的附加值,最终能够被大家所接受。于是他就创新使用了,现代的机制币才采用的镶嵌技术,在两千多年前用纯手工技术,铸造了技术含量极高的“金错刀”。
金错刀头部的“一刀”两字,在铸钱时先要铸出浅槽,再将捻成细丝的黄金镶嵌到浅槽里,然后经过打牢、磨平,嵌入的黄金才能做到不但不会脱落,甚至不能被轻易地剔出。
钱币上的文字布局,更是疏落有致,字体都用篆书,笔画细长,有如细针直垂,因此,被后世称为“
悬针篆
”,而成为了王莽钱币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莽把刀币设计得如此精致,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有其政治目的。这两种形制特殊的刀币,除了用来赏赐之外,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搜刮黄金。当时的金价是一斤黄金值五铢钱一万枚。因此,按照面值,金错刀两枚或者是栔刀二十枚,就可以兑换黄金一斤。实际上,王莽就是要用错金的33克铜,或者是没有错金的330克铜,从老百姓手中兑换一斤黄金!这哪里是发行什么货币,这完全就是公开的掠夺!不过老百姓手中能有黄金的肯定有限,王莽这样做针对的主要还是贵族富商。
班固在
《汉书·王莽传》
中说,收兑贵族黄金的时候是“
然卒不与值
”。意思是说就没有给钱。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给钱,给的就是这种没有实际价值的“错刀”和“栔刀”。王莽死后,宫中保存有六七十万斤的黄金,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批有记载的黄金,其中大部分应该就是通过这次币制改革,用错刀或是栔刀收兑的。
那王莽为什么要用刀币收兑黄金呢?
我们知道王莽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废除私有制,实行国有的政策。除了土地实行国有,物价、借贷由国家管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还想将黄金也实行国有。因为土地、奴婢这种大额交易,需要用黄金来完成。只有将贵族和富商手中的黄金都收归国有之后,才能消除他们兼并土地、买卖奴婢的可能。
为此他曾经颁布法令规定:列侯以下的人都不准拥有黄金。也就是说要将列侯以下的贵族,以及大商人所拥有的黄金,全部都收归国有。那用什么东西来收购这些黄金呢?
王莽的办法就是用错刀和契刀。错刀的面值是五千枚铜钱、契刀的面值是五百枚铜钱。而黄金与铜钱的比值是,黄金一斤兑换铜钱一万枚。因此,两枚金错刀,或二十枚契刀就能兑现一斤黄金。
这一政策对于手头上本来就没有黄金的老百姓来说,虽然不能说是什么好事,但也谈不上有多大的坏处。但是,书生气十足的王莽,没有考虑到栔刀和错刀,因为面值太过于虚高,一经推出就使本来因为大泉五十而引发的盗铸现象更趋严重。民间于是群起盗铸,益发不可禁绝。
王莽虽然第二年就废弃了这两把刀币,但是因此而引发的私铸,不但没有禁止反而愈演愈烈。此后王莽的币制更是越改越乱,荒腔走板,直至最后崩溃。正是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那把金错刀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
上一篇:原创 历史悬案之巴人到底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