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对欧亚大陆的征服过程当中。南宋绝对是一个特例。蒙古对东欧,特别是中亚和中东的征服几乎是摧枯拉朽式的。但是和南宋之间的战争却长达50年。应该是被蒙古征服的国家中抵抗时间最长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蒙古和南宋的关系与金和北宋的关系非常相似。都是先合作灭掉了共同敌人,然后就反目成仇了。这倒不是因为南宋不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而是金国在最后的时间里太多骚操作了。金宣宗居然想着打不过蒙古就从南边的南宋去抢地盘,使得宋金联合抗蒙没有成为现实。而到后来败局已定的时候,金国对宋南宋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南宋的选择只剩下联蒙灭金的选项。金朝灭亡之后出于对蒙古的不信任。南宋进行了名为“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收复北宋的故都开封以及洛阳等黄河南岸的城市。希望将防线推进到黄河一线,增加防御纵深,抵抗未来的蒙古入侵。虽然是比较正确的战略考量,但是也给了蒙古所需要的开战借口,于是蒙古人以南宋背盟为由,发动了对南宋的进攻。因为河南地区经过战争的大量破坏,已经是一片荒芜。宋军的补给都要从长江以南运送,补给线非常脆弱。在蒙古骑兵的打击下,短暂收复的开封等地就又丢了。这是在宋蒙战争前期的。主要人物孟珙力挽狂澜,重新建立起了长江上游以四川为核心、中游以襄阳为核心的防线。抵抗住了蒙古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后不久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这是蒙古的对外战争有一个特点,一旦大汗去世。征战的各路将领就要收兵回去参加忽里台大会推举新的大汗。所以宋蒙战争的第一阶段就以双方重新建立均势而告终。而每到宋蒙战争的关键时刻,蒙古都会发生争夺汗位的内讧,也是南宋能够坚持这么久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剧《马可波罗》中的贾似道,虽然在剧中谈不上是正面角色,但这部剧对他在南宋与蒙古的战争中起的主导作用还是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第二阶段南宋的主要抗蒙人物就值得重点说一说了。就是在历史上名声并不好的蟋蟀宰相贾似道。中国历史有一个喜欢把事情简单化的不好的习惯,就是总要为王朝的灭亡找一个替罪羊,这个替罪羊要么是某个奸臣,要么是某个昏君,要么就是某个红颜祸水。而南宋的灭亡,这个替罪羊就落到了贾似道的身上。其实贾似道在南宋抗蒙的战争中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蒙古对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中,人们往往记住的是蒙古大汗蒙哥死在了四川钓鱼城下。连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都把这件事编了进去。但实际上当时组织长江中下游防线的贾似道的战果也是非常的辉煌,成吉思汗的义子察罕就是在攻打贾似道的防区扬州时阵亡了。正是因为战绩出众。贾似道深得宋理宗的青睐,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倚重的人,还提拔他当宰相。但是带兵打仗和当宰相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正史《三国志》中陈寿对他的真实评价就是他长于行政管理事务,但在军事上的表现并不突出。而贾思道的才能正好相反,在军事上他能够和蒙古人打得有来有回。但是当丞相就是面对完全不同的问题了。而且问题的难度甚至远远超过和蒙古人打仗。那就是如何解决财政问题?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和蒙古人的大规模战争更是耗资巨大,钱粮从何而来?贾似道想出的办法是没收豪强地主,甚至是军头将领手中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公田。再将这些公田租给农民耕种。用公田收租的收入来供养军队进行战争。看似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也说明贾似道在财政经济上不说是一窍不通也是。没什么经验。因为这一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使得他的名声飞流直下。最后从原来的抗蒙英雄成了整个南宋灭亡的背锅侠。在最后宋蒙决战的的丁家洲战役中,宋军全无战役,主将孙虎成不战而逃。宋军全线崩溃,而这个孙虎成竟然是当年曾经在鄂州护送贾似道杀出重围的功臣。如今却消极怠工,不得不承认是与贾似道的“公田法”侵害了这些将领切身利益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