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五四运动前后,周恩来、邓小平都出国留学,毛主席为何不去?
迪丽瓦拉
2025-07-31 15:33:29
0

在周恩来、刘少奇等15名开国元勋中,毛主席是为数不多未曾在青年时代出国留学的一员。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更是只出国走访两次,而且出国走访两次的国家都是苏联。于是,在人们的心中,时常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毛主席在年轻时,并不愿意像同龄人那样出国留学呢?

今天,本期节目就结合毛主席个人的亲身经历,为您讲述:

毛主席在当时拒绝出国留学的真正原因。

一生出国2次的毛主席,并不是没有留学的机会

百年前的华夏大地,曾备受帝国列强的欺凌。为探寻救国救民的图强之路,无数华夏儿女中的有识之士,

在上两个世纪毅然选择了出国留学,“开眼看世界”的艰辛历程。

甲午战败后,日本成为了孙中山、鲁迅等人青睐的留学深造之地;而随着

五四运动的爆发

法国巴黎则成为了中国学生迎接思想变革的新的风暴中心。

而这股在青年群体中掀起的留学新风,也深深触动了当时刚从湖南中学毕业的毛主席。1918年,毛主席、蔡和森等一行人来到北京,正准备到北京大学等地进一步留学深造,却意外赶上了“法国勤工俭学”项目的招生活动。这让毛主席、蔡和森等人感到兴奋不已。

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毛主席、蔡和森等人积极鼓励身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子,争取此次出国留学的活动

,并为这些想要出国留学的学子筹措经费。

在毛主席、蔡和森等人的筹措下,在1919——1920年间,共有20批,总计1600余名学生,成功奔赴法国,进行留学深造。其中就包括

周恩来、陈毅、邓小平

等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的领军级人物。据毛主席回忆称,在那时每有一批学子成功争取到出国留学的资格,他都会目送这批学子登船离去,告别家乡,并祝福他们能够在未来平安回归祖国怀抱的同时,真正学得一身本领。

尽管毛主席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但他自己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为了早日能够攒下出国留学所需的经费,毛主席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每天负责在图书馆内打扫卫生,登记借阅人的姓名。这项工作在辛苦的同时,收入也是十分微薄:

在当时北大老师的工资是一个月200—300元,而毛主席的月薪却只有8块钱——而这8块钱,也是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李大钊,帮助毛主席争取到的。

对此,毛主席一直心存感激。

然而,等到毛主席攒够了钱,自己又因为是留学运动的组织者,具备去法国留学深造的优先资格时,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意外的决定:

他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并且打算继续留在国内深造,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留下研究本国问题,是毛主席未曾留学的主要原因

对于自己为什么在当时没有把握出国留学的机会,毛主席本人是这样回答的:“我认为,中国当下需要有一批人,到国外去研究外国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知识,

但同时也需要有人继续留在中国,观察中国的实际状况,解决中国现实中的问题。”

而毛主席,则是在当时毅然选择了

让自己留下研究中国问题,把留学机会主动让给同学的那个人。

但是,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并没有让青年时代的毛主席从此彻底放弃了学习。相反,恰恰是因为没有选择出国留学,

毛主席拥有了更多能够认真研究本国问题,同时认清上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潮”本质的机会。

尽管毛主席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后,十分支持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理。但是,眼看着留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盲目跟风”去留学,这让毛主席在当时很是担忧。

1920年,毛主席写了篇文章,特别地批评了这种盲目留学跟风的现象,他在日记中这样说道:

“其实,如果真的想学习,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学到真本领。现在学生们迷恋着出洋,在我看来迷似乎要比学更重要。目前来看,出国留学学有所成的,是少数人。糊涂的,还是多数人啊。”

而事实也果然如毛主席所料:在中国上世纪20—30年代的留学大潮中,青年时选择出国留学,回国后学业有成者,仍然是少数。有相当一部分人,

要么是为了贪图国外的安逸生活,而腐化堕落

,比如朱德的第四任妻子,曾留学德国、苏联的贺治华;要么就是死啃国外的理论书本,

变成彻头彻尾的书呆子,比如曾留学苏联的王明等人。

并没有选择出国留学的毛主席,先是到北京大学旁听,后又到上海勤工俭学,几经辗转,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湖南,在湖南师范继续深造学习。在毛主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这些年,国际局势新的变化,也让他对出国留学一事的认知越来越清醒。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失败之前,陈独秀等人,依然坚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法等国的“公理”,战胜了德国的“强权”;但是,当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至中国国内时,

人们才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英法等国所谓的“公理”,不过是为他们的“强权”披上了层虚伪的面纱而已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的野蛮破坏,也证明了西方各国并没有人们所想象得那么“文明”。

当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民间伤亡,传到毛主席的耳朵中时,毛主席这样感慨道:

“世界文明,不止有西方,还有东方。中国在国际上虽然目前看不强,但却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大国,东方文明在当今世界中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深入了解了东方文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留在本国研究问题,创造了一个更务实的毛主席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失败的教训后,毛主席更加坚定了留在本国继续深造,把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吃透的决心。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出国留学的学生们

,还想要报效祖国,那么他们从始至终还是离不开研究中国这个基本的大盘的。

对于国内的一些问题、现状,一定要研究和吃透。如果学生留学从国外回来,因为长时间在外面待着,刚回中国的时候反而可能被不如刚离开的时候那般熟悉了。因此,对于我来说,先把国内的东西吃透,然后未来有机会选择留学可能更好一些。”

认识到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毛主席,正逐渐变得越来越求真务实。1919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刚好发表了一篇

《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浓厚兴趣。

对于胡适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实用主义观点,毛主席最初深以为然,于是便和胡适开展了热烈的探讨,而这也更加深了毛主席多去实践,多去考查的决心,这也进一步养成了毛主席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等到毛主席遇到陈独秀、李大钊两人后,毛主席又觉得胡适“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的主张也并非全部正确。

从此以后,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辨精神,在毛主席的头脑中深深扎下了根。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情,毛主席在后来勤工俭学的历程中,毅然选择了做一名新闻报纸的评论人,

想要在撰写评论谋生的同时,也能够借着新闻报纸的平台,看遍中国的世间百态

。当时的毛主席特地前往北京大学邵飘萍的新闻课堂上进行旁听,并和邵飘萍激烈探讨新闻的本质和目的,以及采访、评论的方法,与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邵飘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在毛主席随后的人生历程中,邵飘萍传授给他的新闻知识果然随之排上了用场: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毛主席趁着全国学生罢课的热潮,在湖南创办了报纸《湘江评论》。在报纸创办之初,因为缺乏学生人手,毛主席一人身兼数职,担任报纸稿件的写作、编辑、出版、校对和印刷等多项工作。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毛主席就在《湘江评论》的报纸上写下了近40余篇新闻评论,痛斥北洋军阀下的黑暗统治,《湘江评论》报纸从此名声大噪。

而在得知了毛主席的《湘江评论》大火后,毛主席的同学周世钊感慨道:“毛主席真的是一个人能顶得住报社的一个编辑部啊!”而因为从事报业,找到人生价值的毛主席也说道:

“我的一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一名老师,另一个就是想要做一名记者。”

但可惜的是,因为随后中国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的爆发,毛主席还未来得及彻底实现这两个自己人生的梦想,便投身到了革命的事业当中。不过,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终在革命的浪潮中洗礼了自己,成为了人民的领袖,历史的伟人。在投身革命后,毛主席依然保持了实事求是的调查风格,

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正是他走遍山间田野,亲身访问过工人和农民,才写出的理论著述。在这些著述中,毛主席富有远见地提出了中国在近代衰落的症结,以及未来中国革命的出路,并且也正是

因为毛主席这些理论远见的指导,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为此,毛主席说出了一句精辟的论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

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主席,在当时是否后悔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毛主席的回答是:

他从未后悔过。

但是,从未留过学的毛主席,并不意味着他的外语水平很平庸。恰恰相反,与大多数人想得不同的是:毛主席的外语水平十分出众。早在上世纪20年代时,毛主席便同学社的一起学习俄语。而早在17岁时,毛主席便学习了英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也依旧没有忘记英语,甚至可以用英语中的文化笑话,来和外国人开玩笑。在1971年基辛格访华时,基辛格曾嘱咐毛主席一定要注意身体,毛主席的回答是:“我一切都听博士的!”——基辛格在美国高层有博士学位,而在英语中“博士”和“医生”属于同一个单词。当见到一生未曾留学,只出过两次国的毛主席,也深谙英语时,基辛格都不禁感慨道:

“毛主席真的是学贯中西!”

毛主席的求学精神,不仅为当时的中国探索出了一条走向复兴的道路,更为今天的莘莘学子,在求学报国的道路上,给予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对人民的伟大领袖,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韩国,完了! 文︱陆弃 当特朗普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全球政治舞台时,韩国的外交部长和尹锡悦似乎已经闻风而动,争分夺秒地...
著名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专家金... 澎湃新闻记者从金冲及先生亲友处获悉,著名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专家金冲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
原创 原... 每当各家各户有了新生儿降临,头等大事就是取名字。有的是按族谱排,有的甚至请来算命先生算个名字,自北宋...
原创 刘...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大胜曹操、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威震华夏时,蜀汉帝国达到了异常璀璨的巅峰,但...
楚地竹简,见证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几千年前的竹简 像一封封书信 从古代穿越到现代 …… 在荆州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 透过出土的...
原创 柜... 在青海辽阔的土地上,魏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来自遥远过去的宝物——宣统三年大清铜币十文。这枚钱币承载着魏...
原创 春... 法家中“法”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儒家中的“礼”脱离出来的,“夏礼”并不成熟,直到“周礼”才形成完全...
原创 傅... #头条创作挑战赛# 水利民生乃固国之根本,我国在水利上尤为重视,我国的首任水利工程部长正是傅作义,他...
原创 项... 项羽跟刘邦比,算是失败者。但是,跟其他诸侯英雄比,项羽得说是成功者。 如彭越、英布这些与刘邦一样的平...
原创 为... 《——【·前言·】——》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成了三国中的一大“悬案”。有人说是念旧情,有人说是顾...
原创 古... >>张苍,今河南原阳人,西汉丞相,封北平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历算学家。 张苍生于战国末年,与刘邦同...
原创 老... 1980年,美国纽约的地铁,车厢内外到处都是涂鸦。 其实这些涂鸦是从60年代开始的,到1970 年...
原创 1... 1947年,毛泽东做出了放弃延安的决定,很多人都想不通,也接受不了。但他那时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原创 张... 汶川地震时,举国悲痛。人们无一不希望能有台仪器准确预测地震发生,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可惜...
原创 贺... 权威资料来源:《廖汉生和两任妻子的悲欢离合》——党史纵览 1942年夏天,贺龙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原创 此... 俗话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古代的历史上,女人的社会地位一直都很低下,但是依旧诞生了很多传奇般的女人,她...
原创 秦...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个千古一帝常常被人拿来比较,孰强孰弱,着实难以比较,下面小编就拿军事成就、治理国...
原创 诸... 诸葛亮《出师表》中批评刘禅“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完全是种长辈训斥后生晚辈的语气。诸葛亮没有想过...
原创 从... 标题:从射雕到神雕,郭靖和黄蓉的四大变化,一个比一个现实 在那风雨如晦的南宋末年,江湖上流传着两位...
原创 刘... 刘邦跟项羽其实真没办法比,可偏偏就是刘邦夺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项羽是什么人啊?他是楚国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