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中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历史长河中,朝代之间的更迭,是世间常事。一朝立足于世,需要无数帝王为之奉献,帝王也为一国上下,最高掌权者,其居高临下,手握国家大权。世人皆有帝王千秋大梦,而帝王之争,往往是皇室之中的常事。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战火硝烟不断,无论是政权的更迭,亦或是皇位的继承,往往都是战争的导火索。世人皆知,封建社会下,帝王代表着国家意志,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帝王的继承人,只能是皇帝的儿子。但历朝历代中,皇帝的子嗣十分众多,皇子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野心,大部分皆想要继承父亲衣钵,因此兄弟反目,手足相残成为常态,虽然皇子们都能享受荣华富贵生活,但为了权利,都会不惜一切代价铲除异己。
就像曹植《七步诗》中所写一样,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短兵相接,这一切皆是封建社会皇室之中的缩影。但并非所有皇子之间,都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提起清朝,世人脑海之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其一生为清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清朝屹立于世界的顶端。
康熙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他还有两位哥哥,顺治帝的第一个儿子,不满一周岁便离开了人世,而其第二个儿子为爱新觉罗·福全。
因为顺治帝的长子离世,福全也就成为了长子,所以顺治帝对其十分喜爱,从小就给予福全最佳的生活,希望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位优秀的人才。福全也没有辜负顺治帝的期望,自幼福全就天资过人,并且对未来有着规划。有一次顺治问福全,长大之后的愿望是什么,福全坦言自己想成为一位贤王,成为老百姓爱戴的人。听闻福全的话后,顺治十分震惊,自己的长子居然不为皇位心动。
顺治帝从福全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自此之后便更加喜爱福全。随着时间的流逝,顺治帝开始着手继位之事。在他的心目中,福全乃皇位第一继承人,但顺治帝希望能够让福全的愿望实现,在将来成为一位贤王,不卷到皇位纷争之中,于是他将皇位传给了三皇子玄烨。
玄烨有着更大的野心,同时其实力不比福全逊色,最重要的就是玄烨成功在天花中痊愈,世人皆认为玄烨就是天选之子。要知道在古代社会上,医疗水平不高,只要世人染上天花,往往皆会丧命于病毒手下,但玄烨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让其成为世人眼中的天子。在1661年时,玄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当时的玄烨年仅八岁,但其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实力。到了1667年之时,福全被康熙封为了裕亲王。
对于康熙的上位,福全并未反对,因为其从小就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贤王,如今距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成为裕亲王后,福全为清朝的发展鞠躬尽瘁,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时,福全带领着手下的士兵,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见到兄长如此出众的能力,康熙也对其产生了忌惮之情。
后来准噶尔大军被清朝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向四处逃亡,这个时期是追击叛军的最好机会,但福全认为贸然出击会落入敌人的圈套之中,于是他擅自撤军,班师回朝。
福全之举遭受到康熙处罚,但康熙对福全撤军目的心知肚明,其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撤军,极大原因是出于保护皇子,因为康熙长子随军出征,而贸然追击敌人,冒着极大风险,康熙长子一旦落入敌人圈套,必将性命不保,所以福全才下令撤军。被处罚之后,福全行事更为低调,再也没有违抗过帝王之命。
福全五十一岁时已经重病在床,所有太医都无能为力。福全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但他一直担心自己儿子的生命安全,害怕在自己去世后,康熙会对杀死儿子。但是后来,听闻福全病重后,康熙来到了福全府邸,看望这位兄长。从康熙的眼中,福全看到了兄弟之间的真情实感。
等待康熙走后,福全就说到,自己可以安心地走了。话音刚落,福全便离开了人世。福全死后康熙为了纪念兄长,以最高规格为其入葬,并且赐给“宪”的谥号,可见康熙对其的怀念。
在历史上,无数前人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成为世人歌颂之本,而世人唯有跟随前人的步伐,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方能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