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罗马人到底与我华夏王朝在战场上有没有交过手?当时他们彼此处于什么状态?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有学者经研究说,大西北祁连山脚下的甘肃省永昌县,特别是县城南10公里左右的者来寨地区不少居民就有古罗马血统。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古罗马与我汉王朝在古时候曾有过万马奔腾、风云激荡的交往过程。
英国一位名叫德效谦的汉学家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并著了《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国古代把古罗马叫“骊罢”,后又改称“大秦”。该文指出,史书中记载的祁连山脚下的骊罢城,就是西汉为古罗马军团及后人所设的定居之所。史学家围绕这一脉络展开了大量研究,逐渐揭开了二千多年前的神秘历史面纱。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罗马帝国由三巨头克拉苏、庞培、凯撒联合执政。在此过程中,庞培率兵完成了对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一带)的征服;凯撒率兵完成了对外高卢地区(今法国、比利时、瑞士一带)的征服;至此,三巨头中原本势力最大的克拉苏坐不住了,决定东征。公元前53年(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率领7个军团,共计4.5万大军,浩浩荡荡东征西亚强国安息帝国(今伊朗伊拉克一带)。
当时已经归附于罗马帝国的亚美尼亚人建议克拉苏经由亚美尼亚直接攻击安息国伊朗高原腹心,但是克拉苏没有接受这一殷勤的建议。因为在克拉苏看来,亚美尼亚排列着绳结一样的好几条高大山脉,土地贫瘠,既不利于大军行军,沿途也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收获,况且,即使如此将来打下伊朗高原,由于其和罗马帝国中间还隔着个亚美尼亚,将来势必还得委托亚美尼亚代管,对罗马帝国来说不合算。
因此,克拉苏决定从小亚细亚半岛出发,直接攻击安息国富饶的两河流域米索不达米亚大平原(今伊拉克一带)。罗马帝国大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重装步兵方阵,附以少量骑兵保护侧翼。步兵方阵的优点是利于防守关隘、坚城,缺点是机动性较差。
对手安息国这边,若干年来其军队作战方式抛弃了原波斯帝国的步兵方阵,改为以灵活机动的骑兵为主,缺点是不利于防守和攻打坚城。这一作战模式,有点类似于当时北方的匈奴。然而,不妙的是,克拉苏沉浸在胜利的梦想中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没有在意安息国作战模式变化的巨大影响,因为罗马帝国步兵方阵第一次遇到这样打仗的对手。
战斗打响以后,罗马帝国步兵方阵计划使用威力巨大的标枪攻击对手,但机动灵活的安息骑兵一直游走在步兵方阵标枪射程之外,不断使用射程相对更远的弓箭密集射向罗马人。罗马人为了自保,竖起了盾牌阵,避免受到更大损失,想等安息人的箭射完了再发起进攻。但是,安息人的背后出现了源源不断的一排排骆驼,骆驼背上是一捆捆的箭。
此战,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团大败,克拉苏被俘并被处死,仅有克拉苏的长子、第一军团首领普布利乌斯,带领6000余人从卡莱突出重围,但去了哪里又下落不明。这一谜团困惑了罗马和后人千百年,这些罗马溃军到底去哪儿了?
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些溃军一路向东向北,穿过险峻的千里伊朗高原,逃至中亚郅至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投奔了郅支单于。
公元36年,西汉西域都护府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大军4万讨伐郅支单于,此战中,俘虏了一部分罗马溃兵,并将其带回内地。为此,汉元帝下诏将这些罗马降兵安置在祁连山下甘肃番禾县南(今永昌县),并置县“骊罢县”。612年后,隋文帝将骊罢县又并入番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