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苏斯·埃尔南德斯(Jesús Hernández,1966—— ),西班牙历史学家、记者、作家。
《刺杀希特勒》是西班牙历史学家记者、作家赫苏斯·埃尔南德斯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
【《行动目标希特勒》又名《刺杀希特勒》,由《X战警》系列导演布莱恩·辛格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一部电影,汤姆·克鲁斯在片中饰演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片中克鲁斯的独眼造型格外惹眼,影片讲述了1944年7月20日“瓦尔基里”行动经过,到最后的失败,施陶芬贝格等人最后难逃被杀人恶魔希特勒处死的厄运】——《刺杀希特勒》的作品非独一家,但作者或者大多影像模糊,或者拾人唾余。西班牙的历史学家赫苏斯·埃尔南德斯长于二战史的研究,所以私意认定其比较靠谱一点。而《行动目标希特勒》和他的《刺杀希特勒》有无关联,不敢确定。
《刺杀希特勒》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纳粹军官施陶芬贝格领导的反抗运动,试图刺杀希特勒的故事。
德国反纳粹抵抗运动从希特勒上台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有无数的人为此献出了生命,针对希特勒的暗杀行动有四十多次。
克劳斯·申克·冯·施陶芬贝格伯爵 (Claus von Stauffenberg)
克劳斯·申克·冯·施陶芬贝格伯爵 (Claus von Stauffenberg) 1907 年 11 月 15 日出生于上弗兰肯行政区格莱芬施泰因城堡,是军事贵族的后裔。 1944 年 7 月 20 日刺杀希特勒企图的关键人物。时任后备军司令的参谋长。普鲁士将军冯·格奈森瑙的曾孙,他也与当时另一位著名将军约克·冯·瓦滕堡有亲戚关系。他的父亲是符腾堡最后一位国王的枢密大臣,年轻的冯·施陶芬贝格在一个有教养、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家庭氛围中长大。
1926 年作为军官学员加入军队,加入著名的班贝格骑士第十七骑兵团。1936年被派往柏林战争学院。1938 年晋升为总参谋部,在波兰和法国战役期间,在霍普纳将军的第十六装甲师担任参谋,表现出色。 1940 年 6 月,他调任陆军最高司令部,在俄罗斯入侵期间,他的理想破灭了,党卫军的残暴行为以及对犹太人、俄罗斯人和战俘的大规模屠杀让他感到恶心。
他在苏联负责招募俄罗斯战俘的经历使他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在他的影响下,德国抵抗运动呈现出左翼倾向,并一度出现了亲俄倾向。在俄罗斯与亨宁·冯·特雷斯科和法比安·冯·施拉布伦多夫取得联系后,冯·施陶芬贝格很快成为主要阴谋家之一,集中精力建立一个可以在希特勒被推翻后接管权力的组织。
1943 年 2 月,冯·施陶芬贝格被派往突尼斯,担任第十装甲师作战军官,同年 4 月 7 日,他在走进雷区时受重伤,失去了左眼、右手、左手的一半和一部分他的腿。有一段时间,他似乎完全失明了,但在慕尼黑的一家医院,一位著名的医生让他恢复了生命。费迪南德·索尔布鲁赫博士。在康复期间,冯·施陶芬贝格决心将他的意志、精力、军事天赋和清晰的头脑完全交给抵抗运动,不惜一切代价推翻希特勒。冯·施陶芬贝格坚信战争已经失败,决心不让希特勒将军队和祖国拖入坟墓,于是制定了“瓦尔基里”计划刺杀希特勒,并在柏林建立了军政府,这将立即消灭最危险的纳粹组织:盖世太保、党卫军和保安局。
康复后,冯·施陶芬贝格被派回柏林,并被任命为后备军副司令奥尔布里希特将军的参谋长。这使他能够获得有关德国军队军事和政治行动的重要秘密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夺取权力的计划并准备必要的行动网络。 1944 年 6 月,他晋升为中校,并任命为后备军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这给了他访问希特勒总部的正式理由。我勒被选来执行暗杀行动,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参加希特勒幕僚会议而不被搜查的阴谋者。按照安排,他将于 1944 年 7 月 2 日在贝希特斯加登与戈林和希姆莱一起杀死希特勒。但由于元首独自一人,这一尝试被取消了。 7月15日的另一项计划也被推迟。最后,冯·施陶芬贝格决定即使希姆莱和戈林缺席,也要抓住下一次机会,以免盟军在诺曼底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将进一步削弱妥协和平的机会。 7 月 20 日,他在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希特勒总部参加了一次会议,公文包中装有炸弹。当他把炸弹放在地图室的桌架上不显眼的十分钟后,它就被引爆了,希特勒和他的首长们正在地图室讨论军事形势。按照事先安排,冯·施陶芬贝格接到电话后,前往出口,在爆炸发生后穿过两个检查站,成功乘飞机抵达柏林,确信希特勒已经死了。
不幸的是,当炸弹爆炸时,它距离元首的距离比预期的要远,冯·施陶芬贝格离开后,公文包被在场的一名军官搬走了。尽管有四名军官被杀,七名军官受重伤。希特勒只受了轻伤。柏林的同谋们只是半心半意地执行政变,不确定希特勒是死是活。此外,冯·施陶芬贝格在希特勒总部的助手未能破坏通讯中心,使元首能够了解柏林发生的情况,并进行广播确认他在暗杀企图中幸存。柏林的戈培尔能够对阴谋者采取行动,他们在巩固自己的地位方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弗洛姆将军,预备军司令兼冯·施陶芬贝格的上级拒绝参加政变。
弗洛姆被捕后出现了一些混乱,他向一群忠于政权的幕僚发出了警报,在交火中冯·施陶芬贝格受伤后,他们很快逮捕了冯·施陶芬贝格。弗洛姆将军设立了军事法庭。冯·施陶芬贝格和其他人,包括奥尔布里希特,被带下楼,进入柏林陆军部的庭院,在卡车头灯的照耀下靠墙站起来,然后被枪杀。
冯·施陶芬贝格在子弹击中目标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神圣的德国万岁”。
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出身贵族且是天主教徒,并非纳粹信徒。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等。随着战争推进,他看到德国前景悲观,且因军事失利对希特勒心生反感,再加上在战场上受伤后被抵抗组织说服,最终决定投身反纳粹行动,并成为地下抵抗组织的核心成员。
1943 年底,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中心的一批德国军官开始策划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并打算启动 “瓦尔基里计划”。他们计划在刺杀希特勒成功后,控制柏林,成立临时政府,与英美谈判,让德国体面地退出战争。
希特勒一直在德国东普鲁士拉斯滕堡附近的大型军事堡垒 “狼穴” 里统治着国家,深居简出,安保严密,很难行刺。但 “狼穴” 每天都会召开军事会议,这给了刺客可乘之机。
1944 年春,施陶芬贝格调任作战部参谋,有机会向希特勒当面汇报作战情况。7 月 19 日,施陶芬贝格接到通知,要在 20 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给希特勒做汇报。
1944 年 7 月 20 日上午 10 点半,施陶芬贝格抵达 “狼穴”。中午 12 点半前,他带助手进入一间小屋组装炸弹零件。12 点 35 分左右,施陶芬贝格进入会场,将一枚定时炸弹放到了距离希特勒仅两步之遥的椅子下面,
“炸弹放置好后,他的心跳急剧加速,每一秒钟都仿佛被无限拉长,他知道这是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刻,但也清楚自己的行动充满了巨大的风险。施陶芬贝格稍等片刻,便借口要去打一个紧急电话,走出了房门。那一瞬间,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的念头,既期待着炸弹的成功爆炸,又担忧着可能出现的意外。”
稍等片刻后,他借口要去打一个紧急电话,走出房门。“施陶芬贝格作为一名忠诚的德国军人,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希特勒疯狂行径的憎恶在心中交织,他深知希特勒的统治正在将德国带向毁灭的深渊,而自己的行动是拯救德国的唯一希望。他在黑暗中默默祈祷,愿上帝保佑这次行动能够成功,让德国人民早日摆脱纳粹的噩梦。”
12 点 42 分,炸弹爆炸,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震撼了纳粹司令部,巨大的冲击力将会议室的桌椅掀翻,墙壁被炸得粉碎,浓烟和火光瞬间弥漫开来。现场一片狼藉,到处是受伤者的呻吟和呼救声,有的人被炸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在场的 24 人当中,有 4 人当即身亡,3 人重伤,但希特勒却因为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偶然仅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这仿佛是命运对德国的又一次捉弄。”
“希特勒在爆炸中受到了惊吓,他的头发凌乱,脸上满是灰尘和血迹,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疯狂的愤怒。他歇斯底里地吼叫着,要求立刻彻查此事,找出幕后的凶手。他发誓要让这些背叛者付出惨痛的代价,整个纳粹政权也因为这次刺杀事件而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爆炸发生后,柏林驻防军司令二把手奥布里希特不能确定希特勒是否死亡,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动作,延误了时机。直到施陶芬贝格乘坐飞机回到柏林,“瓦尔基里计划” 才得以启动。
下午 5 点左右,地下抵抗组织成员、柏林卫戍司令冯·哈斯命令警卫营营长雷麦少校占领电台,封锁秘密警察总部,逮捕纳粹头子、宣传部长戈培尔。傍晚 6 点,雷麦冲入戈培尔住所,戈培尔拨通元首专线,希特勒亲自告诉雷麦,暗杀已经失败。雷麦反戈一击,带着警卫营包围了驻防军司令部。
驻防军司令部内部发生变乱,一部分被蒙在鼓里的纳粹军官抓捕了施陶芬贝格等人。
7 月 21 日凌晨 1 点,施陶芬贝格等人被押到司令部后院的围墙下,挨个枪毙,政变失败。“做这件事的人需要明白,人民可能会说我们是叛徒,但如果不做,我们就是良知的叛徒。”
这次刺杀行动参与人数之多、级别之高,甚至涉及到核心领导层以及部分统帅,原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是这个组织的灵魂人物。
刺杀希特勒行动虽然经过精心策划,但由于各种意外情况和人为失误,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行动的失败标志着纳粹德国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力量未能成功改变德国的命运,也让希特勒得以继续统治德国一段时间,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灾难。
但这次行动也给纳粹德国带来了巨大冲击,希特勒同军方的关系急剧恶化,更加依赖纳粹党直接控制的党卫军,这使得纳粹德国内部离心离德,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过程。
赫苏斯·埃尔南德斯的《刺杀希特勒》清晰地梳理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计划的筹备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描述,为二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埃尔南德斯以其出色的叙事能力,将刺杀希特勒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还原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让人们看到了施陶芬贝格等人物在纳粹统治下的挣扎、反抗以及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气。赫苏斯·埃尔南德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许多深入的研究,并且一直热衷于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著作。
◆赫苏斯·埃尔南德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比我们想象的更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