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明朝中后期
政治家、改革家
,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这是历史对张居正的定论。
最近读了很多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史料。
读史嘛,一人一个观点
。
突然觉得,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对张居正的结果充满唏嘘,但基本上认为他被清算,
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有意思了。
于是,我仔细拜读了一下张先生的生平,不说大原因、大政zhi,找找
个人原因
。
对历史名人,他的上升之路,咱还是佩服的。
张居正的成功,是性格上的成功。
张居正的失败,是性格上的失败。
捋一捋张先生的成长之路。
1、1525年出生。
2、1536年,12岁的张居正通过府试,成为秀才。
当时荆州知府
李士翱
竭力推荐这位天才,
注意一下这个
李士翱,长山士绅大族,家里十多人为官,官至工部、刑部、户部尚书。
3、1540年,15岁的张居正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这是张居正第二次乡试,第一次落榜,并不是成绩不好,而是湖广巡抚顾璘很欣赏他,
认为他年龄太小,故意拖了三年
。
再注意一下这个
顾璘,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人脉很广,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
4、1547年,张居正23岁中进士,被选为
庶吉士。
在当时来说,绝对是超级天才,三十岁中举都算年轻,四十大有人在,五十也不缺。
注意,此时张居正的科举座师是徐阶,以后扳倒严嵩的首辅大人。
也就是说,
张居正出道的所有伯乐,全是大佬。
用一句流行话说,他不是一个人战斗。
5、1549年,
张居正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上了一道《论时弊疏》,系统阐释了他对于时政的看法。当然没有得到嘉靖皇帝和严嵩的重视。
天才总是心气高,菜鸟总是眼高手低,每个人都有这么一段时间。
6、1554年,回老家隐居了一段时间(
受社会毒打了,天才要闭门反思,换换思维
)。
7、1560年,
主动复出。
灵活处理严嵩与徐阶的争斗,
两边都不得罪
。
快速
编好了《承天大志》,得到嘉靖皇帝的欣赏。嘉靖任命张居正给裕王朱载垕(太子)当老师。
那什么是《承天大志》?为什么张居正可以靠一本书走上大道呢?
最初此志名曰《兴都志》,承天府原为安陆府,明白了吧!
这是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兴王府所在地,专为夸赞皇帝而写的书。
《承天大志》中有纪十二,
张居正一人占十
,他的《承天大志纪赞》中包含了基命纪、龙飞纪、圣孝纪、大狩纪、宝谟纪、御制纪、陵寝纪、宫殿纪、礼乐纪、苑田纪。
“
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
”。
老张在家憋了几年,终于找对了门路,
放下天才的架子,右右逢源,花式拍皇帝马屁
。
8、1566年,
朱厚熜驾崩,朱载垕即位,张居正身为帝师,地位更加提高。升到了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并进入了内阁,得加少保兼太子少保。
也就是说,
没什么基层为政经验的张先生
,在京师,靠几位老师,靠皇帝,一路平步青云,进入了大明权力中枢。
9、1572年,万历元年,开始做首辅,
他掌的不是首辅大权,是皇帝大权
。
“
名为相,实为摄。
”这是他自己的狂言。
首辅的功绩:
促成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交好;实行考成法;推广一条鞭法;在全国展开清丈土地,绘制鱼鳞图册。
这些功绩好不好?好,当然好。
但我要说他造成的另一面恶劣影响(好的一面都听腻了)。
1、促成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交好:西部边境二十年的平安,使得大明朝九边重镇,有六镇直接废了。
明朝中后期,青海叫‘鞑靼土默特’,是河套土默特俺答汗的领地。
有点地理常识的人,瞬间反应都是,
嗯?咦?怎么可能?
是的,虽然青海与河套隔着陕西、甘肃,俺答汗还真就是在那里打下一块领地。
放纵,中枢的放纵,降服鞑靼人,这是政绩。
放任,地方官的放任,没事找事干嘛?
鞑靼大军随便穿越千年长城,随便穿越几百里疆土,来去自如,攻打大明自己的另一块羁縻地,朝廷当做没看见。
直接后果就是大明西北的兵,万历以后,彻底成了废物。
2、
实行考成法,目的是好的,过程嘛,“顺者昌,逆者亡”,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朝廷也成了他的
一言堂
。
3、
在全国展开清丈土地,绘制鱼鳞图册。只说一句,
以额为功
,明朝版的大跃进(这件事是万历八年开始的,全国开展了两年)。
首辅的争议:
夺情之议(这是他受所有人清算的道德基础)。
古代以孝治天下,这是封建王朝的核心价值观,
按照官制
,回乡为父亲守孝三年。但是
张居正不想为政敌创造真空的机会
,戴孝继续办公。为此受到多方面的非议,落得了不孝的骂名。但他
使用强硬手段,将这些反对声音镇压了下去
。
以上,是性格上的成功,再来看看,他性格的成功,给自己挖了什么天坑。
事必躬亲,辅臣的优秀品质,首辅的天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作为首辅,作为少年举人,读书天才,张居正性格非常要强,
有强烈的控制欲、权/力欲。
对皇帝(万历)要学习的东西、课本,都全部安排过问,每一堂课都要亲自安排讲学内容。
试问,就算亲爹,哪个儿子能受得了?何况还是一个臣子?
他甚至专门给皇帝编了一本插图书。
正面的看法:尽心尽责,望主成龙。
人性的道理:狂妄啊,找死啊。
这就像现在一个有钱人家,爹早逝,娘文化低,但有点家资,于是请了一个管家,这个管家还兼职家教,对孩子每天每个时辰每件事,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
说破天,也没人受得了吧?
张居正被清/算,说到底,就一条,专权乱政。
掌握皇权十年,皇帝战战兢兢,群臣战战兢兢。
不赞同的一律贬职问罪。尚书侍郎名为大臣,实为张氏家辅。
民族英雄戚继光,对张居正都得自称
‘门下走/狗的戚某’
。何其悲哀,若非戚继光有绝对的战功,必然会被牵连下狱。
试问,皇帝都没这么出格过,何况是一个臣子?
有多少人在忍着、憋着、等着、看着他倒霉?
张居正是真正地活在当下。
他掌权之后,
生活极度骄奢
,一顿饭上百道菜,属下不停地搜罗送美女,常年侍妾近百。
抄家之后,却没有多少家资,这是冤枉?
其实不是,这是张居正的生活消费习惯,他也在处‘圈子’,一部分自己挥霍了,一大部分,分给了他的盟友冯保。
“
京师地产无数,书画金银无数,原籍房间五千多间,连郡跨县媲美王居。
”冯保的奢靡和无数金银,都是张居正给提供的。
是冤枉吗?也许一部分是,大部分没有。
强烈的控制欲,导致他独占历史功绩,非常独!
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这条结论本身也不准确。
万历新政其实不新,
他是隆万大改革的一部分,分两个时期,前期“高拱和张居正”、后期“张居正”。
这里面看出什么来了吗?
张居正贪功、贪权,没有
与其他阁臣分润一点历史功绩。
所以他死之后,‘忠心’的次辅张四维‘反了’,老好人阁臣申时行‘反了’。
张先生,还做过一个非常出格的事,出格到四百年后,都无人能理解
万历七年,张居正下令,关闭天下书院,六十四处。
哇,有句话是怎么说的?人狂必有祸!
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唯我独尊的张先生,掌握皇权七年,终于显露出了他的计划。
凡是说坏话的,不服气的,叫板的,统统干掉。
不仅要干掉你本人,还要干掉你的人脉基础、传承基础——书院。
这——实在可怕!
张居正死于痔疮!这还是他要强的性格决定的。
诸痔断其根,必须枯药,当时对痔疮的治疗,是用一种枯痔散的药物涂在病处,令其自行干枯坏死并脱落。
大夫和忠心的下属劝张居正以‘休养’为主,张先生性子急,不听。
那枯疮散是什么呢?枯痔散内用白矾,蟾酥轻粉共砒霜。
砒霜为主,其余白矾、蟾酥、轻粉也都是有毒物质。换言之,病患处涂各种有毒物质,长达半个月之久。
直肠的黏膜是有吸引能力的,这些剧毒药物体内,他才会“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符合砒霜中毒的症状。
我理解的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人。
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明朝的烂事,官员的怠政,他是孤独的英雄。
他不是一心为公,是一心为理想。
从天下、百姓、历史的大角度看,好像没区别。
从权力、人性、性格的小角度看,张先生的失败,是他成功之后的必然。
还有一个原因,张居正的成功,也为大明朝的灭亡,埋了一颗天雷。
明亡与什么?党争!
党争起源于谁?严嵩!
起于严嵩,经徐阶、高拱,
大成于张居正
,崩塌于东林。
正是因为张先生的任用私人,开启了明代的党争,
他的过,与功,一样大。
张先生的楚D之后,齐浙昆都是张先生打压的人,然后东林D。
历史已经证实,他短暂的成功,也带来了要命的后患。
《明朝那些事儿》说的好,张居正,不是好人,而是个猛人。
猛人,在军事上会打仗。在政事上、在金銮殿,他更会整人(这是他起步的法宝嘛,左右逢源、拍马屁,何不是实力弱小下的一种整人方式)。
既然是整人,最终免不了被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