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腐败不堪,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迅速崛起,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
萨尔浒大战以后,阉党就栽赃诬陷,熊廷弼被处死,明王朝杀了熊廷弼之后,还能派谁去抵抗后金军的进攻呢?
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赶忙找到他家里,他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迫在眉睫,便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兵力对比,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说:"只要朝廷给我足够的人马军响,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当时,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猛烈攻势吓破了胆,一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
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于是批给他二十万银饷,要他负责督率关外名军,抵御努尔哈赤。
经过几年战争,关外已经是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户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人迹罕至,坏境十分艰苦恶劣。
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收容难民,带人修筑工事。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那里的将士没有一个不表示赞叹饮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研究部署了作战方案,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城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大力支持。
袁崇换命人在宁远很快就修筑起三丈二尺高、两丈宽的城墙,并且在城墙上配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袁崇焕号令严明,作风严谨,受到广大军民的拥护与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社会稳定,便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
魏忠贤唆使阉党在朝廷内外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明熹宗也有耳闻,感到不满,孙承宗被迫离职,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较大进展的时候,他们却遭到了魏忠贤的无理陷害,排挤了孙承宗之后,又派了他们的同党无能的家伙高第,到山海关,要求各路明军撤兵进山海关里。袁崇焕极力反对。
高第见一时说服不了袁崇焕,就偷下命令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全部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今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豪无准备,只能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全部丢失。
此时,努尔哈赤看到明军匆忙撤很的狼狈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容易对付。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大举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全部撤走,宁远城只剩下袁崇焕几万兵士,处境十分艰难,陷于孤立,但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一个手指,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呈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奋勇抗敌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生产生活用具马上撤进城里,并把城外的民房统统毁坏烧掉,叫后金军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
他后来又向城里的人员分派了具体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负责清查内奸。他还发出书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了从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决不留情。这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此时的明军团结一致,严阵以待。当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高处监视观察着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猛打。这一炮使后金军的将士受到重大伤亡,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迅速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的消息,就带兵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又杀死了不少后金军,才得胜回城。宁远一战,袁崇焕立下了很大战功。至今辽宁兴城火车站还矗立着袁崇焕和红衣大炮的铜像。被称为抗金英雄。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驰聘纵横,身经白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宁远城竟然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死去了。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也就是后来大清称帝的清太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可惜的一代抗金名将袁崇焕,被崇祯帝诬陷定义为勾结后金的“汉奸”最后落得个极刑凌迟处死的悲惨下场!明代的悲哀啊!